三大表現:發熱、皮疹、關節痛
基孔肯雅熱作為一種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1952年,它首次在坦桑尼亞被發現,隨后逐漸在非洲、亞洲、美洲等多個地區擴散。基孔肯雅熱雖是非新發疾病,卻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構成公共衛生挑戰。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路徑相對明確,主要由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充當傳播媒介,目前尚無直接人傳人的案例,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患者或者隱性感染者之后,再叮咬未患病者,病毒就開始傳播。 無論是成人、兒童還是嬰幼兒,都有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熱存在一定的潛伏期,被攜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不會立即發病,往往會間隔1至12天才出現癥狀。 基孔肯雅熱其典型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和關節痛。發熱多為突起,體溫可達39℃,少數人會伴有怕冷的感覺。關節痛的癥狀尤為突出,起病迅速且疼痛劇烈,多表現為全身游走性、對稱性的遠端小關節(如指、趾、腕、踝)疼痛,少數情況下膝關節、肩關節等大關節也會受到累及,而且活動會加劇疼痛,關節有劇烈壓痛是其顯著特點。但關節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發紅、發熱現象,這一點有助于與其他關節疾病區分。約80%的患者會在發病后2至5天出現皮疹,皮疹類型多樣,可為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患者會有瘙癢感,通常數天后皮疹就會消退。 除了這三大典型癥狀,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惡心、嘔吐等伴隨癥狀,這些癥狀也會給患者帶來不適。中醫藥治療有良方
采用中醫藥方法辨證施治,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可根據患者當前的癥狀、舌脈等采用解表、祛濕、清熱、通絡的方法治療。 本次‘濕熱疫’的病邪特點多表現為既有暑邪的火熱迅猛之性,又兼具濕邪的纏綿難愈特點。選方用藥時既要注意清暑熱,也要避免過于寒涼而妨礙濕邪的祛除。基孔肯雅熱的顯著特點是邪氣偏愛侵襲關節經絡,甚至滯留難清,因此用藥時也要針對此特點,加用藥力可直達關節經絡等病所的藥物。 劉詩怡結合臨床經驗分享了治療的辦法: 首先,針刺治療是常用的方法。針對急性期高熱,可采取耳尖放血或針刺退熱的方法,體針可選取局部阿是穴、后溪穴、曲池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八風穴、八邪穴等;針對后期關節疼痛,可取十宣穴、十二井穴以活血化瘀,引邪外出。 此外,外洗療法也有一定療效。例如用紫蘇葉、蟬蛻、蒲公英、紫草、大浮萍、馬齒莧等藥材煎水外洗,能減輕皮疹的瘙癢感;用海桐皮、細辛、艾葉、荊芥、吳茱萸、紅花、獨活、桂枝、續斷、當歸尾、羌活、防風、冰片、威靈仙等煎水外洗可治療關節疼痛。 在治療方面要做好對癥處理。對于發熱癥狀,可采取物理降溫的方法,如用溫水擦拭額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豐富的部位,幫助散熱。如果高熱不退且難以忍受,在排除禁忌癥后,可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口服退熱。 大部分基孔肯雅熱患者為輕癥,一般不會危及生命,經過適當的護理和治療后可逐漸康復,發熱癥狀一般在1~7天內可退熱,皮疹也會在數天內消退。劉詩怡特別提醒,對于嬰幼兒、老年人、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以及晚期妊娠婦女等特殊人群,需要警惕重癥風險。中藥香囊可驅蚊防病
預防基孔肯雅熱,關鍵在于做好防控工作。主要包括清積水雜物、滅蚊蟲和防叮咬三個方面。 為防叮咬,家中應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蚊子進入室內,并在睡覺時使用蚊帳。外出時,要穿長袖衣褲,盡量減少皮膚暴露,在裸露的皮膚上噴涂有效驅蚊劑。 還可以佩戴中藥香囊,其配方通常包含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中藥材,這些氣味對蚊蟲有一定的驅趕作用。劉詩怡介紹,可用于制作驅蚊香囊的常見中藥包括薄荷、艾葉、丁香、白芷、藿香等。 由于伊蚊的活動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外出活動時盡量避開這個時間段,同時減少在戶外草叢或陰暗潮濕等蚊子較多的地方停留。 如果出現了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疑似基孔肯雅熱的癥狀,懷疑自己感染該疾病,應立即到醫院的發熱門診或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就診。在當今時代,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讓高糖高脂飲食成為都市人群生活的常態,這種飲食習慣正如隱匿的殺手,悄無聲息地侵蝕著年輕人的心血管健康。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揭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屬病癥,其發病率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年輕群體中蔓延。 青年心患:生機背后的健康危機 年輕人往往充滿活力,然而在這蓬勃的生機之下,卻隱藏著心血管疾病的隱患。胸悶、氣短、心悸等早期癥狀時常出現,卻常常被他們忽視,而這些恰恰可能是冠心病發出的危險警報。若想為心臟構筑起堅固的防護屏障,年輕人需遵循“四忌四宜”的生活準則。 忌煙酒成癮,宜培養合理興趣 酒,由谷物發酵制成,其性熱易助濕。啤酒雖性寒涼,但過量飲用同樣會損傷脾胃,進而釀生痰濁。痰濁上蒙心包,便可能誘發胸痹之癥。而煙霧,實則是燥熱毒邪的集合體,《本草綱目拾遺》中明確指出其“耗肺損血,世人多陰受其禍而不自覺”。長期吸煙者,患冠心病的風險會大幅增加。這是因為煙霧中含有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不僅會直接損傷心肌細胞,還會導致血管痙攣、硬化,使得心梗、猝死等嚴重后果的發生幾率顯著上升。 年輕人應堅決摒棄煙酒成癮的惡習,轉而培養合理健康的興趣愛好。比如參加戶外運動、學習繪畫書法、投身于音樂欣賞等,這些活動既能豐富生活,又能促進身心健康,為心臟健康營造良好的環境。 忌晝夜顛倒,宜保持規律作息 睡眠節律與陰陽消長緊密相連,日為陽,夜屬陰,夜晚是陽氣潛藏、休養生息的重要時段。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年輕人卻長期熬夜,打破了這種自然的睡眠規律。“夜臥則血歸于肝”,熬夜時,陽氣被迫外越,無法潛藏,陰精也得不到涵養。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虛陽浮越的情況,導致“陽不入陰,陰血虧虛”,進而引發口瘡、痤瘡、煩躁、失眠等一系列“虛火”癥狀。長期如此,還會陰損及陽,早晨陽氣升發無力,使人出現精力不濟、情緒低落、反應遲鈍等問題。 現代職場人應高度重視“子午覺”的重要性。夜間盡量在23點前入睡,這樣有助于養肝藏血;午時(11:00 - 13:00)應適當小憩,若實在無法入睡,也可閉目養神15 - 30分鐘,以達到“靜以養神”的效果,讓身體和心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 忌焦慮抑郁,宜維持平和心態 《黃帝內經》中記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藏神,掌管血脈,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現代年輕人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再加上飲食失調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導致心脾兩虛、心神失養,從而常常處于焦慮、緊張或抑郁的狀態。 《素問·湯液醪醴論》中提到:“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對于這種情況,調理的關鍵在于疏肝健脾。年輕人可以每日沿肋弓推按兩脅,直至局部發熱(范圍自乳根至髂骨),同時配合按揉太沖穴,這樣能夠有效疏泄肝郁,調暢氣血,讓心情恢復平和。 忌高糖油膩,宜堅持清淡飲食 《黃帝內經》中說:“脾欲甘,急食甘以補之。”適量食用一些甘味食物,如紅棗、山藥等,可以起到補益脾氣的作用。然而,“過甘則傷脾”,現代的高糖油膩食品,如蛋糕、奶茶等,不僅容易助濕生痰,而且寒涼飲食還會損傷脾陽,煎炸食品則會加重脾胃的負擔。《針灸大成》中指出:“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矣。” 年輕人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以雜糧作為主食,多食用應季的新鮮蔬菜。在烹飪時,宜選用蔥姜蒜等天然香料,盡量少用重口味的調味品,這符合《千金要方》中“食性須清輕”的養生理念。 代茶良方:助力心臟健康 除了遵循“四忌四宜”的生活準則外,年輕人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一些代茶飲來輔助調養心臟。以下為大家推薦幾款代茶飲方,可根據自身癥狀辨證水煎或沖泡后頻飲。 魚腥潤肺茶 組成:魚腥草10克,白茅根15克,麥冬9克,青果6克。 功效:具有清熱利咽、養陰潤肺的作用。 適宜人群:長期吸煙者飲用,有助于減輕吸煙對肺部和心血管的損害。 百合安神茶 組成:百合10克,茯神15克,桑椹10克,淡竹葉3克,大棗1枚。 功效:能夠養心安神,幫助改善睡眠質量。 適宜人群:適合失眠多夢者飲用,可緩解因睡眠不足對心臟造成的壓力。 三花解郁飲 組成:白梅花6克,菊花6克,玫瑰花6克,麥冬15克,百合10克。 功效: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能調節情緒,緩解焦慮抑郁狀態。 適宜人群:對于經常感到焦慮抑郁的年輕人來說,是一款不錯的調養茶飲。 楂荷降脂飲 組成:山楂6克,決明子10克,葛根6克,荷葉3克,陳皮3克。 功效:能夠化痰祛濕,有助于降低血脂。 適宜人群:血脂偏高的年輕人可常飲,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幫助。 年輕人要時刻關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遵循“四忌四宜”的生活原則,合理選擇代茶飲進行調養,讓心臟遠離疾病的困擾,保持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3.1億,占總人口的22.0%,且老年人口數量仍在持續攀升。這一趨勢使得老年健康服務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態勢。中醫藥憑借其深厚的理論根基、豐富的實踐經驗、獨特的診療優勢以及全方位的服務模式,在老年健康服務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和價值。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老年健康服務中的核心作用,既能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也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途徑。 全方位服務,滿足多元需求 中醫藥能夠為老年健康提供涵蓋醫療、預防、保健、康復、養老、教育、文化等多維度的全方位服務,全面呵護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有所醫:優質醫療服務全覆蓋 中醫藥在老年醫療服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治未病”主導:中醫藥注重“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在預防疾病和防止疾病惡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例如,通過中醫藥調理,可以有效減少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控制高血壓引發的腦梗死、心肌梗死等嚴重疾病,為老年人的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線。 重大疾病協同:在休克、心肌梗死、肺心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過程中,中醫藥能夠發揮協同作用。許多老年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貧血等,與機體衰老和臟腑功能衰退密切相關。中醫通過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氣血運行,從根本上改善機體狀態。同時,中醫還綜合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等因素,制定全面的精準治療方案,有助于疾病的好轉和治愈。 疾病康復核心:中醫藥在疾病康復過程中占據核心地位。運用中醫養生、保健、調理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如針灸、推拿、中藥熏蒸等,成為腦梗死后遺癥、骨折康復等疾病康復的首選和重要手段,幫助老年人盡快恢復身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老有所防:慢性疾病預防筑屏障 預防慢性疾病對于老年人的健康至關重要,中醫藥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理念和方法: 推廣“未病先防”理念:根據老年人的個體差異,定制四季藥膳、膏方調理等個性化養生方案。同時,開展針灸推拿、艾灸、刮痧等傳統療法,幫助老年人增強體質、恢復機能、提高免疫力,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發揮健康管理特色:針對老年人進行慢病管理、健康體檢和體質辨識,建立中醫體質辨識電子健康檔案,實施個性化的健康干預和養生指導。結合老年人的體質和慢病情況,開展拔罐、藥浴、足浴、食療、情志(心理)養生、運動養生等全方位的養生保健服務,有效降低老年人患病的風險,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其健康幸福感。 老有所養:健康康養生活新模式 中醫藥全面賦能老年健康生活,以康養為先,實現老有所養: 倡導食養理念:藥王孫思邈曾說:“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這充分強調了治病先食療、后用藥的原則。老年餐飲以藥膳為主,注重營養合理搭配,充分發揮飲食調養的作用,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物質基礎。 遵循順時養生:按照四時節氣與晝夜節律,引導老年人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增強身體對自然和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 調養情志心態:《黃帝內經》有言:“百病生于氣也。”情志不調會導致氣機郁結,容易引發疾病。因此,老年人要注重情志調養,保持心態平和,通過靜養心神、調節氣血,實現內外兼修,促進身心健康。 注重運動養生:推廣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運動項目,這些運動動作舒緩、剛柔相濟,適合老年人的身體特點,有助于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構建養老新模式:探索社區養老與中醫相結合的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專業的健康養老服務,營造溫馨、舒適的養老環境。 老有所學:主動健康意識再提升 開展中醫教育,能夠幫助老年人實現主動健康: 養生知識培訓:為老年人開展適宜的中醫養生保健知識、技術和方法培訓,帶教他們練習八段錦等養生功法,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養和自我保健能力。 健康研學服務:為老年人提供融中醫藥文化體驗、修身養性、知行合一、中醫藥智能等于一體的健康研學服務,讓他們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增強健康意識,實現老有所學。 老有所樂: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 開展中醫藥健康旅游 + 養老服務,打造定制化康養樂園,讓老年人在快樂中養老: 康養體驗活動:組織老年人進行中藥采摘體驗、中藥食品加工參觀、養生產品(藥枕和香囊等)制作等活動,讓他們親身感受中醫藥的魅力。 文化娛樂項目:組織開展觀看中醫藥文化視頻、唱戲曲、中醫藥謎語競猜、中藥香囊制作等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 老有所需:全方位需求有保障 老有所需是老齡化社會的核心議題,中醫藥能夠滿足老年人在物質、健康、社交和精神等方面的全方位需求: 適老產品供給:研發和生產艾灸儀、中藥腰圍和護膝、中醫數字化智能產品(如中醫體質辨識儀、智能手表)等適老產品,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提供便利。 養生保健產品豐富:推出保健茶、中藥飲品、藥枕、香囊、中藥面膜、祛斑美膚貼等養生保健產品,滿足老年人對健康和美的追求。 文化產品傳承:開發中醫藥相關書籍及字畫、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等,傳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社交精神關懷:中醫重視心理(精神)與生理的統一協同關系,及時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導,緩解他們的孤獨感,增強歸屬感,促進身心健康。 自我價值實現:支持老年人學習中醫藥養生知識和保健技能,鼓勵他們結合自身經驗和原有專業技能,繼續為社會服務,如參與中醫藥經驗傳承、中醫非遺保護和傳承等工作,實現自我價值。 老有所為:銀發力量再煥新 老年人通過學習掌握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并結合自身經驗和原有專業技能,能夠繼續為社會貢獻力量: 經驗傳承助力:讓老年人參與中醫藥經驗傳承工作,將他們的寶貴經驗和智慧傳承下去,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培養后備人才。 非遺保護發光:鼓勵老年人在中醫非遺保護、傳承等方面發揮特長,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讓中醫藥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中醫藥在老年健康服務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通過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我們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全面的健康服務,讓他們在晚年生活中享受到健康、快樂和尊嚴,繪就老年健康幸福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