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 科學控鹽:遠離隱形鹽,健康不減味
“五味咸為首,百味鹽為先”,鹽作為日常必備調味品,不僅能喚醒食物本味,更是人體鈉離子的重要來源,對調節體液平衡、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但在營養充足的現代生活,“不吃鹽沒力氣” 的舊觀念早已過時,過量攝鹽反而成為潛伏在餐桌的健康隱患,無論兒童還是成人,都需警惕高鹽飲食的危害。
高鹽攝入的危害具有累積性和隱匿性,對不同人群的影響各有側重。
對于兒童,過量鈉會干擾智力發育與身高增長,加重腎臟和心血管系統的代謝負擔,還容易養成重口味飲食習慣,為成年后患病埋下隱患。7-10 歲兒童每日鹽攝入建議不超過 4 克,4-6 歲幼兒不超過 3 克,2-3 歲幼兒更需控制在 2 克以內。
對于成年人,高鹽是高血壓的首要誘因,每增加 2 克 / 日的鈉鹽攝入,收縮壓和舒張壓會分別增高 2mmHg 和 1.2mmHg。長期超標還會提升腦卒中、冠心病、胃癌及慢性腎病的發病風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版)》明確建議,11 歲及以上人群每日鹽攝入應控制在 5 克以內。
很多人以為 “不覺得咸” 就不會鹽過量,實則生活中大量食物暗藏 “隱形鹽”,成為鈉攝入超標的主要原因。
- 調味品家族:醬油、蠔油、雞精、豆瓣醬、腐乳等都含大量鈉,5 克醬油的含鈉量就相當于 1 克鹽。
- 加工主食:掛面、面包、方便面面餅等為提升口感和保質期,制作時會添加鹽,每 100 克掛面含鹽量可達 3 克。
- 甜品零食:奶酪、冰淇淋、蛋糕、話梅等甜食中,鹽會被甜味掩蓋,10 顆話梅的含鹽量可能就達到每日推薦值。
- 其他加工食品:火腿腸、咸蛋、香干、薯片、罐頭等,以及運動飲料、速溶咖啡等飲品,都可能含有隱藏鈉鹽。
日常需重點留意 10 類高鹽食物:醬類、咸菜醬菜、咸蛋、面制品、咸堅果、咸魚蝦海鮮、加工豆制品、薯片餅干、罐頭制品、各類調味醬料。
想要遠離隱形鹽,購物時學會解讀營養標簽是關鍵,同時做好飲食選擇。
- 看 NRV 百分比:營養成分表中鈉含量超過 30% NRV 的食品,建議少買少吃,避免單次攝入過多鈉。
- 認專用標識:國標規定,鈉含量≤120 毫克 / 100 克(或毫升)為低鹽食品,≤5 毫克為無鈉食品,購買時可優先選擇帶有 “低鹽”“少鹽” 標識的產品。
- 算鹽鈉換算:記住 “400 毫克鈉≈1 克鹽” 的公式,通過營養成分表中的鈉含量,就能快速估算食品含鹽量。
減少零食攝入,尤其是薯片、夾心餅干、海苔等 “隱形鹽大戶”。家長應給孩子搭配豐富三餐,逐步降低對零食的依賴,同時教育孩子識別高鹽食品。購買調味品時,可對比同類產品的鈉含量,選擇相對較低的款式。
控鹽不是 “無鹽”,而是在達標范圍內保留食物風味,這幾個實用技巧能幫你實現 “減鹽不減味”。
- 定量用鹽:使用限鹽勺、限鹽罐量化用鹽量,確保每日總攝入量不超標。
- 精準放鹽:葉菜類臨關火前放鹽,根莖類食材八九成熟時放鹽,既能減少用鹽量,又能保證入味。
- 香料增味:用蔥姜蒜、洋蔥、花椒、八角等天然香料,或檸檬、醋、葡萄酒等提味,替代部分鹽的作用。
- 選對食材:多用菌菇、海帶、西紅柿等自帶鮮味的食材,利用天然風味減少對鹽的依賴。
- 主動提要求:點餐時備注 “少鹽、清淡”,避免干煸、醬爆、鹵味等高鹽做法,優先選擇清蒸、涼拌、煮燉類菜品。
- 涮水去鹽:將菜肴用白開水涮洗后再吃,避開菜湯拌飯(菜湯含鹽量通常更高)。
- 控制調料:自取醬料時少放醬油、蠔油等咸味調料,搭配富含鉀的蔬菜水果,幫助平衡鈉代謝。
- 減少頻次:盡量減少外賣和外出就餐次數,從源頭把控鹽的攝入量。
減鹽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最具成本效益的健康干預措施,需要循序漸進逐步適應。從看懂營養標簽、控制烹飪用鹽開始,再到調整外出就餐習慣,小小的改變就能為健康帶來大益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