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節氣,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嗚叫了;由于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大雪一到,降雪可能性大增,天氣也將更加寒冷。中醫養生講究順應節氣,那么大雪時節,我們在養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小編就為你詳細道來。 注意頭部、腳部防寒 大雪到來,風寒更盛,我們首先應該注意防范風寒邪的侵害,注意防風保暖。頭、腳最易受風寒侵襲。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手三陽經脈走向是從手到頭,足三陽經脈走向是從頭到足,頭部是六陽脈匯聚之處,也是陽氣容易散發的部位。頭部不注意保暖,血管遇冷收縮,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會導致中風。腳也是冬季保暖的重點,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足部處于人體最下方,是離心臟最遠的部位,熱量不易被血液循環帶到足部,而足部脂肪組織本來就較少,最易受寒。 飲食方面要補陽兼顧滋陰,不忘調暢氣機 大雪寒冷,自然要溫補陽氣,適當多吃大蒜、韭菜、辣椒、生姜、香菜、洋蔥、山藥、桂圓、栗子、羊肉、泥鰍及杏脯等性屬溫熱的食物,以便助于御寒。但冬季干燥,補陽不宜太過,如果出現面紅、口干舌燥、流鼻血、皮膚干燥、口角生瘡等癥狀就說明補陽太過或本來就有陰虛的情況,此時應適當食用銀耳、白菜、雞蛋、牛奶、鴨肉、梨等有滋陰功效的食物進行調理。 冬季不宜多飲酒。常人都認為喝酒能暖身,許多地方還有冬天大量飲酒以抗寒的習慣,但這些習慣其實并不可取。喝酒身上覺得暖是由于酒精在體內分解會產生熱量,如果本身保暖措施做的好,確實能起到暖身的作用,但是不能單純用喝酒來對抗寒冷,因為酒精會加快血液循環,開啟毛孔,加快熱量的散失,如果沒有做好保暖措施,反而讓人更容易受風受寒。另外,冬季人的肝氣本就較為亢盛,大量飲酒會繼續升發肝陽,會讓人出現肝陽上亢的一系列癥狀,如頭暈、頭痛等,平時本就脾氣暴躁的人癥狀就更加明顯了。 人體氣血,要補更要通,冬季人們進補較多,更要注意調暢氣機,因此冬季可以吃點蘿卜。蘿卜有消食化積、解膩順氣、清熱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消化滋補品,解肉類之膩,調暢人體氣機。可以與羊肉等溫陽者同食。 預防多發疾病 大雪之時正是一些疾病發病的高峰期。 高血壓 寒冷時節,人體受冷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液中兒茶酚胺含量升高,會引起血管的收縮,再加上人體出汗量減少,血容量增加,會引起血壓的升高。因此大雪時要格外關注血壓變化,本來就有高血壓的人更應該多加注意。 心腦血管疾病 高血壓本就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冬季室內外溫差很大,人體在這種環境中血壓容易出現波動;寒涼環境中,血液中纖維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也會增加,更易產生血栓,從而導致心肌梗死或腦梗死。 冬季預防腦血管疾病,除了保暖和注意血壓變化外,還要盡量少吃油膩的食物,少喝酒、吸煙,適度運動。 胃腸道疾病 大雪胃腸道疾病尤其是胃腸道潰瘍的發病率也會升高,這是由于人體受冷,神經系統高度興奮,掌管內臟的植物神經也處于緊張狀態,進而影響消化腺的正常分泌活動,是胃腸黏膜受到比平時更強的刺激,導致潰瘍的產生或復發。因此,大雪飲食應以甘軟溫潤為主,戒酒戒煙,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面癱 我們通常說的面癱是指面神經麻痹,即出現一側面部活動不利,口眼歪斜,無法閉眼、鼓腮、抬眉等,面癱的原因有很多,病毒感染、炎癥、自身免疫等均有可能引起面癱。天氣寒冷時正是面癱多發之時,很多人從溫暖的室內出門吹了冷風,或者晚上洗頭沒擦干又受冷,就會引起面癱,雖然大部分面癱患者都能痊愈恢復,但也有遺留下口眼歪斜后遺癥的,應該引起重視,注意頭面部的保暖,一旦出現面癱癥狀要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治療,面癱恢復期一般在發病的一周到半個月,如果延誤治療可能就很難恢復了。 瑞雪兆豐年,大雪意味著降雪幾率增大,同時也是人們對于來年豐收的美好愿望。冬季氣候特殊,我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應該格外注意中醫養生方法,也為來年有個健康的身體打下基礎。...
衣食住行里,其實處處藏著中醫養生要訣。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一套“生活養生經”,既朗朗上口,又蘊含深意,流傳到今日依然適用。權威專家為你詳細解讀,只要你學會了,中醫養生也不是什么難事。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周迎春 穿著篇 衣不過厚,不怕溫高; 衣不過薄,不怕風高。 人體只有在適當溫度內才能保持最好的狀態,居住或工作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可能會生病。所以,根據溫度變化來調整衣被的厚薄,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民間用“二八月亂穿衣”來形容初春和初秋時人們亂穿衣服的情況。 春捂秋凍,早春和初秋季節相對涼快,不適當地減少或添加衣服會導致著涼感冒。 夏天室內外溫差大時,就如同一直處于季節交替之時,更是要注意衣物的增減。 尤其是開著空調時,就不能再穿著短衣短褲,可以適當地披一件薄衫或系一條絲巾。 洗漱篇 飽不洗頭,餓不洗澡; 睡前洗腳,勝吃補藥。 剛吃完飯時,血液大量流入胃部,而洗頭時自然要低頭,可能造成大腦缺血。如果是中老年人或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的人,還容易誘發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 洗澡雖然舒服,但還是一項耗費體力的活動,餓著洗很容易低血糖,甚至暈倒。反之,剛吃飽時也不宜洗澡,否則會使本應集中于胃部的血液轉向皮膚和肌肉,影響消化吸收。建議飯后先休息一兩個小時再洗澡。 這句話后面還有兩句:汗水沒落,冷水莫澆。 說的是,剛出完汗不能馬上沖涼,當然也不能馬上進空調房,因為毛孔遇冷刺激會從擴張狀態突然緊急閉合,破壞皮膚的排汗功能,導致中暑、感冒等癥狀。 在祖國醫學的傳統理論中,腳是一扇健康的“窗口”,五臟六腑都在這里有相應的穴位。晚上洗腳,并適當地按摩腳心的涌泉穴,直到發熱、渾身感到舒適,可以養心明目、解除疲勞、促進睡眠。 有條件的也可以用艾葉泡腳,能祛寒、除濕、通經絡。 睡眠篇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 春不露臍,冬不蒙頭。 起身要慢,勿急勿慌; 睡前開窗,一覺天亮。 夏天和初秋,不少人貪涼,喜歡睡地板,但地面散熱快,吸收熱量也快,容易吸收背部熱量,進而可能誘發腰背疼痛、風濕性關節炎等。秋天氣候干燥,天氣轉冷,睡硬板床容易造成局部氣血不暢,出現肢體麻痹等。 春天即使天氣轉暖,睡覺的時候也一定要蓋嚴被子,尤其是不要露出肚臍。冬天天氣冷,許多人喜歡蒙頭睡,但被子里空氣循環差,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容易積聚,造成缺氧。 如果睡前開窗通風15分鐘左右,增加氧氣含量,讓室內細菌大為減少,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 人在睡眠時各項生理機能維持低速運轉,代謝水平降低,心跳減慢,血壓下降。睡醒時,人從熟睡狀態逐漸轉到活動狀態,若立即下床或起床動作較大,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行走篇 坐如鐘穩,站如松直; 睡如弓形,動如風意。 這對老年人尤為重要。因為他們身體各器官功能都會退化,功能降低,骨骼、肌肉、韌帶變得松弛無力,如果站立和行走時不挺起胸來,胸腔受到擠壓,肺活量就會降低,不僅容易形成駝背和彎腰,而且常因吸入氣體不夠用而發生心慌氣短。 身體長時間缺氧,往往引起心臟病和肺病。所以老年人站立和坐著時,一定要挺起胸來。 關于行動,還有兩句話值得一提:腳宜常行,步常后行。 這句話說的是,走路要輕快矯健些,以免養成慢騰騰的走路習慣,否則,腿部肌肉得不到很好的鍛煉,肌肉萎縮衰老后,兩腿就抬不起來了。 ...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認為“七傷”是憂愁思慮傷心,大怒氣逆傷肝,寒冷傷肺,打飽傷脾,房勞過度,久坐濕地傷腎,恐懼不節傷志,風雨寒暑傷形。總的來說,這些均為中醫養生諸虛百損之癥。 1、大飽傷脾 大飽,其實就是過飽、吃多的意思。經常吃多,首先是傷害腸胃,降低消化功能,出現消化不良、便秘、口臭、胃潰瘍等問題。 而長期如此則會增加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甚至有學者發現,大約有20%的老年癡呆患者,在他們年輕時都是喜歡“吃”。 2、大怒氣逆傷肝 “氣死了”情況不是不存在,而是我們忽略了生氣是病因之一。中醫認為長期生氣,容易導致肝氣郁結,而肝氣郁結則會導致生理功能的紊亂,如月經不調、乳腺增生、內分泌失調。 而現在的一些調查顯示,容易發怒的人患冠心病比常人高6倍,患肝病的可能性比常人高8倍。 所以,連醫生都建議肝病患者要保持積極開朗的心態。 3、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 所謂強力舉重,意思很簡單,即勉強自己舉起重物,容易導致肌肉、腰部扭傷。而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受傷了,腎也易受傷。 而久坐潮地,指的是長時間坐在陰冷潮濕的地方,身體容易受到濕氣、寒氣的入侵,也容易傷腎。即使在今天,我們也發現坐在陰冷的地方,如是石頭上,容易發生腹瀉。 4、形寒飲冷傷肺 其意思是說,身體一旦受涼,或吃了寒冷的食物,肺臟則容易受傷,如出現咳嗽、咳痰、流鼻涕、鼻塞等問題。 而且中醫也說“肺喜暖而惡寒,若寒氣入肺或生冷所傷”,可見兒童吃多冷飲或受涼才是導致呼吸道疾病的根源。 5、形勞意損傷神 身體過于疲勞、疲憊,有經常憂慮,思考過度。當然會精神勞累。 其實在今天也泛指不能勞逸結合,導致用勞過度,出現抵抗力下降、失眠、神經衰弱等問題。 6、風雨寒暑傷形 風雨寒暑在中醫里指的是導致疾病的四邪,其實也指外界環境對人體的傷害,如淋雨、受涼、中暑等,這些都會導致身體疾病。 7、恐懼不節傷志 人的情緒與健康密切相關,過度的恐懼、房事沒有節制,容易傷腎。繼而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現多種的疾病問題。 中醫養生學認為:在養生時,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適量,切不可偏食;在生活起居上,要按季節的交替、冷暖,適時增減衣服,適當鍛煉,順乎自然。這些都是強身健體,預防“七傷”的必要措施。歐陽修曾云:“以自然之道,養子然之身。”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理論中有“精氣神”的說法,中醫養生專家還介紹說中醫養生的重點重在養氣,可是生活中如何養氣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一下吧 中醫認為,“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活一口氣”、“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都是在強調“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氣”的生成復雜,來源不一,分類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動、溫煦、固攝、防御和氣化。“氣”之為病有氣虛、氣郁、氣滯、氣阻等,心氣虛、肺氣虛,肝郁氣滯、肺氣阻塞等臨床常見。《靈樞·口問》對氣虛的癥狀進行過描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 鑒于“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清代醫家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提出的“養氣訓”,對養氣的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 一、少思慮養心氣 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現代也可特指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心氣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病癥。《靈樞·天年》:“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人之思慮最易耗傷心氣。《靈樞·本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怵惕思慮、喜樂無極、悲哀憂愁、恐懼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響心,而后引發相關臟腑的病變。 二、莫嗔怒養肝氣 嗔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脅或損害時出現。嗔怒易導致兩肋脹痛、胸悶不舒,并常見消化機能紊亂或女性月經不調等癥狀,嚴重的還會使血壓升高甚則猝死,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見,保持心態的寧靜與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養胃氣 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標志。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更明確提出“人以胃氣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損傷胃氣,《素問·痹論》概括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四、少言語養肺氣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氣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易感等最為常見。除疾病因素外,話多語稠易耗損肺氣。中醫謂“多言耗氣”。孫思邈也告誡“莫多言”、“多言則氣乏”;宜“少語”,少語氣得充養,不致無謂耗散。 五、節房室養腎氣 腎氣指腎的功能活動,主要表現在生殖、生長和發育等方面。中醫認為“房勞傷腎”,主張節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氣充、血旺,人體自然健康。 “養氣訓”文字淺顯,通俗易懂,讀者倘能體會其中蘊含的微言大義,即可達到黃凱鈞所說的“人能留心五養,長壽永年無難也”的境地。 通過上述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此有所了解了,“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所以大家趕快行動起來吧!...
目前,國內中醫健康管理行業缺乏通用的、公認的、科學的統一規范,導致中醫健康管理市場亂象叢生、行業發展進程緩慢。在日前召開的由中華中醫藥學會標準化辦公室主辦的《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規范》團體標準新聞發布會上,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強調——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處于起步階段 健康管理是對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分析、評估、預測、預防和維護的全過程,其中包括三大步驟:健康狀態信息采集;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和預測;健康促進、行為干預、咨詢指導。健康管理的實質是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實現三級預防,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它的“未病先防”理念正好符合了我國醫療衛生政策戰略性前移的方向。《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以慢性病管理為重點,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指導健康體檢機構規范開展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業務。 健康管理在健康服務業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國家政策對于中醫健康管理的應用與推廣也做了重點強調。產業發展,標準先行。在這樣快速發展的朝陽產業中,如何規范市場,使中醫健康管理事業保持健康、良性的發展勢頭,勢必首先要落實到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的建設上來。目前,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市場較為混亂。大部分注冊為“健康管理”的公司實際運營項目與健康管理的實際內容并不契合,多數在從事保健品銷售、健康體檢、美容養生等項目;即使引入了健康管理的服務項目,也只是對健康管理概念的簡單移植,缺乏規范的服務流程、有效的專業技術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因此,亟須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系列標準作為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石,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研究迫在眉睫。 不能簡單進行概念移植與模式復制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是健康管理概念引入到我國后,充分吸納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形成的,是健康管理與中醫學的交叉、結合更利于推廣與發展。因此,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的體系要突出中醫特色,并非是簡單的概念移植與模式復制,要充分發揮中醫學在健康管理領域的優勢。 首先,要突出中醫理論的優勢。中醫理論的優勢在于:(1)整體觀念。中醫學認為,人體內在的臟腑與體表形體官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同時人體與外界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也是密切相關的。這與現代醫學“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不謀而合。(2)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其治療方法是基于“證”的基礎上的。“證”是基于人體在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氣血陰陽盛衰的綜合概括,是個體化的診斷結論。因此,辨證論治的原則體現了中醫治療疾病的個體化、人性化的特點。而現代健康管理方案的制訂也是建立在個體健康狀態評估結果的基礎上的。(3)“治未病”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特點之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的論述,其核心體現了“未病養生、欲病救萌、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預防思想。“治未病”的思想是中醫學在目前健康服務業市場背景下充分展現其優勢與魅力的核心之一。因此,充分吸納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并融入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的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要結合中醫特色干預方法。中醫具有豐富的防病治病方法,如推拿、拔罐、針灸、藥浴、藥膳、刮痧等,其“簡、便、廉、驗”的特點更加符合我國的國情。干預手段相對較低的成本使中醫健康管理方案的整體價格定位更趨于平民化,能夠讓更多大眾群體接受;簡單、方便而有效的方法確保了中醫健康管理方案的可實施性和有效性;健康教育包含的簡便廉驗的自我保健方法更易于掌握,提高了大眾群體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 最后,發揮中醫傳統文化優勢。中醫學發展數千年,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后漢書·丁鴻傳》曰:“若敕政則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防微杜漸”的思想最初由政權斗爭中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滲透到中醫學領域,體現了預防為主的原則。中醫十分重視早期診治疾病。《內經》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充分體現了中醫學防病養生的思想是中醫傳統文化的淬煉。 服務標準體系精準定位是王道 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確將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作為一項重要的標準化工作改革措施,由此確立了團體標準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醫健康管理服務標準體系屬于我國團體標準的范疇。中華中醫藥學會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12個全國團體標準試點工作單位之一,批準立項中醫健康管理標準服務體系的研究是一項推動健康服務業良性發展的開拓性工作。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驗的日漸豐富,舊的標準需要不斷修訂與更新。因此,標準是相對的概念,是隨著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修訂的。每一個標準的產生都是從無到有、從較低水平到較高水平的漸進過程,而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在市場的迫切需求下,首先要解決的是標準的出臺,提供給廣大從事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從業人員相關的統一標準。 不同于西醫對疾病危險因素的簡單評估,中醫對于健康狀態能夠進行客觀描述和動態分析,在整體上對個人健康狀態進行評估和干預,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中醫健康管理服務的各部分在內容上重點突出中醫特色與優勢,在要求上有不同層次的定位。健康信息采集內容主要是建立在中醫“望、聞、問、切”基礎上的;而健康危險因素評價主要考慮外傷六淫、內傷七情及不內外因等不良因素干擾;健康促進與干預則主要結合中醫藥特色療法,如湯藥、藥膳、傳統體育、五行音樂、推拿、拔罐等不同干預手段。 對于中醫健康管理來說,健康信息的采集內容及流程是需要統一的硬性要求,因此其定位于規范較為適宜;健康危險因素評價的內容及指標也需要做統一的規定,是普適于所有人群的,因此也應該定位于規范;健康促進、行為干預、咨詢指導的環節,其流程可以做硬性規定,屬于規范的范疇,但個性化的健康計劃內容則無法做統一的規定,因此這部分則適宜以指南的形式,只限定原則性與方向性的信息。...
中醫養生原則,是指實施中醫養生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總的法則。古人在長期的中醫養生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研究人體生命活動現象和規律,探索衰老的機理,研究致病和導致早衰的原因和條件,并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中醫養生原則。遵循這些原則,對于中醫養生方法的制訂、運用及其發展創新,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順應自然 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思想指導下,《素問·寶命全形論》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類生存于自然界中,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靈樞·邪客》稱之為“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界的變化中,存在著以四時、朔望、晝夜為標志的年月日周期性節律變化,并由此產生了氣候變化和物候變化所呈現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等。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與之近乎同步的生理節律和適應外界變化并做出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人若能順應自然而攝生,各種生理功能便可循其常性,節律有序而穩定,機體則處于陰陽和諧的健康狀態;若違逆自然,則各種生理功能節律紊亂,適應外界變化和防御抗邪能力減弱,而易罹患疾病。誠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所以,順應自然是中醫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養生順應自然,旨在要求人們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動采取各種綜合措施來順應其變化,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變化節律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了根據四季變化以調養形神的原則與方法,并強調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2.形神共養 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征的心理活動。形神共養,是以形神統一的生命觀為其理論基礎。一方面,形體為生命的基礎,形具而神生,五臟及其所藏的精氣是產生“五神”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天年》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葛洪《抱樸子·內篇·至理》以堤和水、燭和火的關系比喻人體形與神關系時說:“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于燭,燭糜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而命終。”強調神依賴于形。另一方面,神乃形之主,為生命的主宰。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氣血津液的運行,都受神的主宰和影響。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說:“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強調神可以反饋地作用于精和氣,影響甚至調控整個生命過程。對于形神的辯證關系,明末醫家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曾精辟地歸納說:“以先天生成之本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后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正由于形神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故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養形以全神,調神以全形,最終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正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原道論》所言:“全生之術,形氣貴乎安,安則有倫而不亂;精神貴乎保,保則有要而不耗。故保而養之,初不離于形氣精神。” 3.惜精固本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有形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具有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御邪氣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居于重要地位。《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后世醫家將精、氣、神合稱為人身之三寶,故在養生中,中醫學很重視保養精氣以固先天之本。張介賓《類經·攝生類》即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要達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對性欲要有所節制,做到既不禁欲,也不縱欲;若縱情泄欲,可使精液枯竭,真氣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養性》所言:“精竭則身憊。故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至則身危。”另一方面,精稟于先天,有賴后天水谷精氣以充養,若后天充盛,五臟安和,則精自然得養,故惜精固本也可通過養五臟以不使其過傷,調情志以不使其過極,忌勞傷以不使其過耗,藥食調補以壯其精,來達到養精保精之目的。 4.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方法眾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體不同的系統、層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順時攝養重在協調人體機能活動與外環境的關系;調攝精神主要是通過對神調養以保養精氣;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可使臟腑功能協調;運動鍛煉、針灸、推拿,調節經絡、臟腑、氣血,可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機能協調;藥物保健則借助藥物,以強壯身體,益壽延年。誠如李梴《醫學入門·保養說》中所言:“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所以,養生應綜合各種方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從機體全局著眼,進行全面調理保養,使機體內外協調,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現過偏、失度,過偏、失度則失去了養生的意義,雖有延年益壽的愿望,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綜合適度、持之以恒地進行調攝,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的目的。誠如《太平御覽·方術部·養生》所言:“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貴要,博聞而擇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賴也。” 5.因人施養 因人施養,是根據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攝生保健方法。人類本身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于不同的種族,而且存在于個體之間。不同的個體由于年齡、性別、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所以,養生只有因人施養,方能有益于健康,達到養生之目的。如就年齡因素而言,少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但生機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兒養生應注意合理喂養、寒溫適度、體格鍛煉、免疫防病,并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40~60歲時,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養生應注意靜神少慮、切勿過勞,并節制房事。《景岳全書·中興論》說:“故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即強調了中年養生的重要性;進入60歲以后的老年期,臟腑機能衰退,生理與心理適應能力減退,養生應注意知足謙和、老而不怠,加強飲食調養,生活起居有節,運動鍛煉動靜結合。就性別而言,女性有月經、胎孕、產育、哺乳等特點,養生自當有所區別。人的體質又有偏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血瘀、痰濕、氣郁之異,養生方法亦各有特點。另外,人的體質、生活習慣又受所處地域環境的影響,故養生尚需考慮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采取相應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于健康的各種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條件對人體的影響,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和諧統一,以達到防治疾病、益壽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