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07 “16 + 8”飲食法,多重健康益處多
在體檢報告里,“輕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等字樣屢見不鮮,這讓不少人憂心忡忡,急于尋找改善脂肪肝
在體檢報告里,“輕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等字樣屢見不鮮,這讓不少人憂心忡忡,急于尋找改善脂肪肝
咳嗽作為臨床常見癥狀,其成因復雜多樣。《黃帝內經》中“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的觀點,
在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當下,養(yǎng)生成為了許多人關注的焦點。然而,網絡上流傳著眾多看似合理的養(yǎng)生方法,實則暗藏陷阱,若盲目跟從,不僅無法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還可能對健康造成損害。下面,就讓我們一同揭開這些“偽養(yǎng)生”做法的真面目。 晨起飲品誤區(qū) 蜂蜜水防治便秘?未必! 蜂蜜中超過70%的成分是糖。晨起后直接飲用蜂蜜水,會使人體血糖濃度迅速升高,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雖然果糖不耐受的人喝蜂蜜水后可能會因輕微腹瀉而促進排便,但這類人只是少數。對大多數人來說,喝蜂蜜水不僅無法防治便秘,還會增加“添加糖”的攝入,增加長胖的風險。 淡鹽水排毒?不可取! 人體正常的代謝廢物,也就是所謂的“毒素”,會通過尿液、糞便和汗液自然排出體外,日常的飲食和飲水過程就能滿足這一需求,無需額外喝淡鹽水。晨起喝淡鹽水,容易導致一天內鹽的總攝入量超標,進而增加患骨質疏松癥、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實際上,晨起第一杯水的最佳選擇是白開水,水溫以20℃ - 40℃為宜,因為過燙的水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 飲食養(yǎng)胃誤區(qū) 白粥養(yǎng)胃?營養(yǎng)單一有風險! 白米粥因其容易消化且口感熱乎,深受很多人喜愛,被視為養(yǎng)胃佳品。然而,白粥的營養(yǎng)價值相對單一,與粗細搭配的主食相比,膳食纖維等營養(yǎng)素含量明顯不足。對于腸胃不好的人群來說,本身食物攝入量就相對較少,如果長期只喝白粥,可能會加劇營養(yǎng)不良的風險,同時還會導致血糖反應升高。如果喜歡喝粥,不妨進行粗細搭配,加入一些雜糧雜豆,如小米、蕎麥、燕麥米、白扁豆、鷹嘴豆、紅豆、綠豆等,這樣既有利于平穩(wěn)血糖,又能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B族、蛋白質等其他營養(yǎng)成分的攝入。 補鈣誤區(qū) 骨頭湯補鈣?效果微乎其微! 傳統(tǒng)觀念認為骨頭湯是補鈣的佳品,畢竟骨頭和骨油富含鈣質。但實際上,骨頭中的鈣質難以溶解,人體吸收更是困難重重。據檢測,1公斤排骨熬成的骨頭湯中,鈣含量僅有15毫克,還不及骨頭中鈣含量的萬分之一。而骨髓和骨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過多攝取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補充膠原蛋白誤區(qū) 吃豬蹄補膠原蛋白?效果有限且不健康! 豬蹄確實富含膠原蛋白,但吃進肚子里的膠原蛋白并不會直接補充到臉上。膠原蛋白的利用率遠低于肉蛋奶豆中的優(yōu)質蛋白,若想為膠原蛋白合成提供原料,不如選擇吃肉蛋奶豆。而且,豬蹄中的脂肪主要是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健康不利,所以還是少吃為妙。 緩解痛經誤區(qū) 喝糖水緩解痛經?心理和溫度在“作祟”! “痛經喝紅糖水”是許多女性的習慣。紅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含糖總量高達96.6%,還含有少量的果糖和葡萄糖。經期喝紅糖水可以補充能量,但從營養(yǎng)學角度看,紅糖并不含有對緩解痛經有效的特殊成分。部分女性喝完紅糖水后感覺疼痛有所緩解,這可能是心理作用,也可能與溫度有關,其效果與喝熱水、熱茶或使用暖寶寶敷在腹部類似。對于由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紅糖水更是毫無作用,應及時就醫(yī)。 補維生素C誤區(qū) 喝果汁補維生素C?營養(yǎng)流失且升糖快! 水果榨汁后,營養(yǎng)成分會有所損失,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會降低。而且,水果酸性越強,維生素C損失率越小。如果榨汁后丟掉渣子,膳食纖維也會進一步損失。最關鍵的是,水果榨汁后對血糖影響很大。新鮮水果中的糖是“內源性糖”,存在于細胞內;榨汁后細胞壁被破壞,糖分變成游離糖,容易導致血糖升高。因此,喝果汁不能等同于吃水果。 烹飪誤區(qū) 油冒煙再炒菜?產生有害物質! 油冒煙時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致癌物,正確的做法是熱鍋涼油放入蔥花,在蔥花冒泡但不焦之前就下菜。同時,炒菜時一定要打開油煙機,以減少有害物質的吸入。 趁熱吃?傷害食管又升糖! 口腔和食道能承受的適宜溫度一般在10 - 40攝氏度,50度以上就可能產生熱傷害,而65度以上的熱飲是明確的致癌物。減少“趁熱吃”的習慣,可以避免過燙的食物刺激脆弱的食管黏膜上皮,降低食管癌風險。此外,食物溫度會影響淀粉糊化程度,進而影響升糖指數。趁熱吃時,淀粉糊化程度高,易消化吸收,“血糖生成指數”(GI)會升高。 飯菜放涼再放冰箱?易滋生細菌! 很多人認為飯菜放涼再放冰箱可以省電,但食物在室溫下放涼的過程中容易滋生細菌。如果吃之前沒有徹底加熱,就很容易食物中毒。保險的做法是將熱的飯菜放進消毒過的保鮮盒,蓋上蓋子直接放入冰箱。 除了以上這些,生活中還有許多“偽養(yǎng)生”做法。你還知道哪些呢?歡迎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揭開它們的真面目,守護健康生活。...
在中醫(yī)的認知體系里,肝臟被尊崇為臟腑中的“將軍”,肩負著主疏泄與主藏血的重要使命,
《黃帝內經》有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人體與陽氣的關系,恰似自然與太陽,
三大表現(xiàn):發(fā)熱、皮疹、關節(jié)痛
基孔肯雅熱作為一種經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傳染病,1952年,它首次在坦桑尼亞被發(fā)現(xiàn),隨后逐漸在非洲、亞洲、美洲等多個地區(qū)擴散。基孔肯雅熱雖是非新發(fā)疾病,卻在全球范圍內持續(xù)構成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路徑相對明確,主要由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充當傳播媒介,目前尚無直接人傳人的案例,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患者或者隱性感染者之后,再叮咬未患病者,病毒就開始傳播。 無論是成人、兒童還是嬰幼兒,都有可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基孔肯雅熱存在一定的潛伏期,被攜帶病毒的蚊子叮咬后,不會立即發(fā)病,往往會間隔1至12天才出現(xiàn)癥狀。 基孔肯雅熱其典型表現(xiàn)主要為發(fā)熱、皮疹和關節(jié)痛。發(fā)熱多為突起,體溫可達39℃,少數人會伴有怕冷的感覺。關節(jié)痛的癥狀尤為突出,起病迅速且疼痛劇烈,多表現(xiàn)為全身游走性、對稱性的遠端小關節(jié)(如指、趾、腕、踝)疼痛,少數情況下膝關節(jié)、肩關節(jié)等大關節(jié)也會受到累及,而且活動會加劇疼痛,關節(jié)有劇烈壓痛是其顯著特點。但關節(jié)一般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發(fā)紅、發(fā)熱現(xiàn)象,這一點有助于與其他關節(jié)疾病區(qū)分。約80%的患者會在發(fā)病后2至5天出現(xiàn)皮疹,皮疹類型多樣,可為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患者會有瘙癢感,通常數天后皮疹就會消退。 除了這三大典型癥狀,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xiàn)頭痛、肌肉痛、惡心、嘔吐等伴隨癥狀,這些癥狀也會給患者帶來不適。中醫(yī)藥治療有良方
采用中醫(yī)藥方法辨證施治,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可根據患者當前的癥狀、舌脈等采用解表、祛濕、清熱、通絡的方法治療。 本次‘濕熱疫’的病邪特點多表現(xiàn)為既有暑邪的火熱迅猛之性,又兼具濕邪的纏綿難愈特點。選方用藥時既要注意清暑熱,也要避免過于寒涼而妨礙濕邪的祛除。基孔肯雅熱的顯著特點是邪氣偏愛侵襲關節(jié)經絡,甚至滯留難清,因此用藥時也要針對此特點,加用藥力可直達關節(jié)經絡等病所的藥物。 劉詩怡結合臨床經驗分享了治療的辦法: 首先,針刺治療是常用的方法。針對急性期高熱,可采取耳尖放血或針刺退熱的方法,體針可選取局部阿是穴、后溪穴、曲池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八風穴、八邪穴等;針對后期關節(jié)疼痛,可取十宣穴、十二井穴以活血化瘀,引邪外出。 此外,外洗療法也有一定療效。例如用紫蘇葉、蟬蛻、蒲公英、紫草、大浮萍、馬齒莧等藥材煎水外洗,能減輕皮疹的瘙癢感;用海桐皮、細辛、艾葉、荊芥、吳茱萸、紅花、獨活、桂枝、續(xù)斷、當歸尾、羌活、防風、冰片、威靈仙等煎水外洗可治療關節(jié)疼痛。 在治療方面要做好對癥處理。對于發(fā)熱癥狀,可采取物理降溫的方法,如用溫水擦拭額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豐富的部位,幫助散熱。如果高熱不退且難以忍受,在排除禁忌癥后,可以使用對乙酰氨基酚口服退熱。 大部分基孔肯雅熱患者為輕癥,一般不會危及生命,經過適當的護理和治療后可逐漸康復,發(fā)熱癥狀一般在1~7天內可退熱,皮疹也會在數天內消退。劉詩怡特別提醒,對于嬰幼兒、老年人、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免疫抑制患者以及晚期妊娠婦女等特殊人群,需要警惕重癥風險。中藥香囊可驅蚊防病
預防基孔肯雅熱,關鍵在于做好防控工作。主要包括清積水雜物、滅蚊蟲和防叮咬三個方面。 為防叮咬,家中應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蚊子進入室內,并在睡覺時使用蚊帳。外出時,要穿長袖衣褲,盡量減少皮膚暴露,在裸露的皮膚上噴涂有效驅蚊劑。 還可以佩戴中藥香囊,其配方通常包含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中藥材,這些氣味對蚊蟲有一定的驅趕作用。劉詩怡介紹,可用于制作驅蚊香囊的常見中藥包括薄荷、艾葉、丁香、白芷、藿香等。 由于伊蚊的活動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外出活動時盡量避開這個時間段,同時減少在戶外草叢或陰暗潮濕等蚊子較多的地方停留。 如果出現(xiàn)了發(fā)熱、皮疹、關節(jié)痛等疑似基孔肯雅熱的癥狀,懷疑自己感染該疾病,應立即到醫(yī)院的發(fā)熱門診或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