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關節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以骨關節炎最為常見。最近,一項發表于《柳葉刀·風濕病學》的研究發現,1990年,全球骨關節炎患者數量為2.56億,2020年這一數字猛增至5.95億,30年間增幅高達132%。照此趨勢,到2050年,全球預計有近10億人受骨關節炎困擾。 膝關節最易受傷 骨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損害為主,并累及整個關節組織的常見關節疾病。最新發表的這項大型研究由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主持,納入1990~2020年204個國家和地區骨關節炎患者數據,研究不僅發現骨關節炎患者數呈幾何上升趨勢,同時發現患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升高。2020年,25~49歲人口患病率為2983.5/10萬例;50~69歲為23237.2/10萬例;70歲及以上為38418.9/10萬例,且骨關節炎是該年齡段老人致殘的第七大原因。 膝關節是最常見的骨關節炎發病部位。研究顯示,1990~2020年間,膝骨關節炎、髖骨關節炎、手骨關節炎和其他部位(主要指肩部和肘部)骨關節炎患病率分別增長56.9%、55.8%、69%和56.3%。預計到2050年,膝骨關節炎患者將增加74.9%達6.42億人,髖骨關節炎患者將增加78.6%達6260萬人,手骨關節炎患者將增加48.6%達2.79億人,其他部位骨關節炎患者將增加95.1%達1.18億人。另外,骨關節炎的患病率存在性別和地區差異。研究稱,女性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占比達61%;全球骨關節炎患病率排名前三的是亞太地區(8.6%)、北美地區(8.43%)和東歐地區(7.93%),其中美國是患病率最高的國家(8.69%)。 《柳葉刀》這一針對全球的研究結論,與我國的臨床現狀基本一致。在我國,關節炎發病率持續上升,且呈年輕化趨勢。綜合各項研究,我國八成老年人至少患有1種慢性病,其中關節炎患病率排名第一,高達43.7%;約1/3關節炎患者為中青年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賈璞對《生命時報》記者表示,在骨科門診中,骨關節炎病人占比很高。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影像檢測技術的進步等,使更多病例的發現時間比以前提前不少,這也是骨關節炎“高發”的重要原因。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手部、肘部、肩部等骨關節炎患病率增速顯著,一方面是因為之前這些部位很少被納入相關研究范圍;另一方面,現在人們長時間刷手機、看電腦、操控鼠標,都會對相應部位產生不良影響。 肥胖是重要風險因素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骨關節炎患病率急劇增長,主要歸因于老齡化、肥胖流行和人口增長。其中,肥胖的影響日益增加,1990年有16.1%骨關節炎患者是由體重超標導致,在2020年這一比例增至20.4%。賈璞補充道,除上述因素外,運動不當和不良生活習慣也是關節炎高發的重要致病因素。 “日常診療中,患關節炎的老人確實居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陳及非說,骨關節炎是一種老化、磨損、退變性疾病。原本,人體骨關節有軟骨起保護和緩沖作用,避免骨關節間直接摩擦。每當關節改變角度,軟骨間都會摩擦,導致關節軟骨變薄。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會逐漸磨光直至骨質外露。這時,骨關節間直接摩擦會導致疼痛和不適,引發骨關節炎。 陳及非介紹,超重與膝關節炎高發有關。與髖關節等其他承重的下肢關節相比,膝關節周圍肌肉含量偏少,導致其穩定性差。再加上,膝關節本身活動幅度大,體重超標會使膝關節負重增加,加劇其磨損,誘發膝關節炎。 “在臨床上,因運動不當導致的關節炎病例也在增加,這在年輕人中更常見。”賈璞說。近年來,隨著運動健身越來越受重視,登山、長跑等高強度運動吸引很多人參與其中,同時足球、籃球等強對抗性運動更是深受年輕人喜愛。如果運動不得法,比如熱身不足,姿勢不正確,運動時間過長、頻次過高,或者因強對抗撞擊關節等,都會導致關節異常運動,進而引發關節炎。這其中,膝、髖等負重較多的關節“最受傷”。 此外,關節炎的其他致病因素還包括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夏天喜歡吹冷氣,下雨時出門不撐傘等。陳及非表示,人體關節處尤其是膝關節脂肪和肌肉較少,保溫、防潮作用弱。若長時間處于陰冷、潮濕環境,易引起局部血管收縮,使得關節腔內滑膜滲出,引發炎癥,從而加重軟骨磨損,加速退變。 呵護關節五點著手 關節炎被稱為“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若不及時干預、不保護關節功能,可能致殘。一方面,關節炎患者行動能力減退、活動減少,可能導致其心肺功能受損、肌肉萎縮等。隨著病程發展,患者關節會逐漸畸形,甚至導致終身殘疾。另一方面,研究表明,約47%的關節炎患者合并其他慢病,比如糖尿病、冠心病。陳及非說,關節炎導致的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礙,使很多老人行動不便,與外界接觸減少,可能增加其抑郁風險。關節炎造成的負面影響還不止于此,患者在健康受損的同時,醫療和養老成本隨之增加。據統計,骨關節炎的醫療花費占各高收入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1%~2.5%。比如,2016年骨關節炎在美國的醫療支出達800億美元。 好在人們通過早期保護,可延緩、減輕關節老化進程。特別是那些早早被關節炎“盯上”的年輕人,更要從現在起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堅持科學鍛煉、進行必要的減重。 兩位專家建議,可從五個方面著手保護關節。第一,關注體重。控制體重應把握兩點:一是理想體重計算,二是體脂率控制。建議大家通過合理飲食加運動的方式,將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控制在18.5~23.9之間,減輕關節負重。第二,不做傷關節的動作。反復下蹲、站起對關節磨損最大;跪著擦地相當于膝部關節軟骨直接壓到地上,可能導致膝蓋無法伸直,無法起身;長時間伏案,易使肌肉僵硬,從而降低對骨骼的保護,應每隔30~40分鐘進行簡單的牽拉放松。第三,科學運動。登山、爬樓等會加重膝關節磨損,因此強度、頻次不宜過高;可多選擇不負重的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等,分散關節處的重量;運動前要先熱身,避免關節、韌帶、肌肉受損。第四,適度保暖。夏季空調溫度不宜開得過低、時間過長;秋冬時節,盡量少穿露出膝蓋的裙子、短褲,必要時可佩戴護膝保暖。同時,要謹防“過度保暖”,比如盲目使用護膝,因為箍緊膝部會阻礙膝關節周圍血液循環,容易引發炎癥。第五,女性慎穿高跟鞋。高跟鞋會讓身體重心前移,增加膝關節壓力,破壞關節軟骨組織。 陳及非提醒,有幾類人需重點注意預防關節炎。一是商場售貨員、迎賓人員、快遞員、建筑工人等,他們在工作時往往需長時間站立、跑動。二是海鮮市場工作者等,他們常處于濕冷環境中。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發現下蹲、爬樓梯時出現膝蓋疼痛,需警惕是否與關節炎有關。當下樓時不適感比上樓更明顯,一般屬于膝骨關節炎早期癥狀,應及時就醫。...
近日,英國阿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在國際醫學期刊《食欲》上發布新研究稱,孩子的飲食行為模式與超重肥胖存在因果關聯。研究人員對英國995名兒童監護人進行詳細調查,總結出兒童的四種飲食行為模式,并探討了背后的形成原因,給家長們管理孩子體重提供參考。 1.貪吃模式(占22%):也叫狂熱模式,即對食物有更大的享受、進食速度更快以及對飽腹感這種內部暗示的敏感性較弱,容易出現情緒性暴飲暴食,飲酒的欲望也更強烈。 2.快樂模式(占18%):對食物的享受程度較高,主要表現在從視覺、氣味等對食物的積極反應,總是想要吃或吃更多可口的食物,但進食速度較快,有時容易出現情緒性暴飲暴食。 3.典型模式(占44%):食物反應性、飽腹感、吃飯速度都處于正常均衡的水平,很少出現情緒性進食問題,也不挑食。 4.回避模式(占16%):對食物挑剔,飽足反應差,進食緩慢,同時對食物的享受水平顯著較低。 研究稱,貪吃模式和快樂模式都容易導致孩子暴飲暴食,進而增加肥胖超重的風險。不過,貪吃模式的負面影響遠大于快樂模式。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性情、喂養方式和食物的稀缺程度,都是影響兒童飲食行為模式的因素。例如,貪吃的孩子更有可能變得沖動,負面情緒也較多,照顧者更可能經常通過控制食物來調節他們的情緒。相對來講,快樂模式的孩子更喜歡食物,不太受周圍環境中食物供應的驅動。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兒科原主任張思萊告訴記者,臨床中確實有些孩子會暴飲暴食,追根究底發現,與孩子的情緒、家長的喂養習慣都有一定關系。例如,有的家長會拿食物作為獎勵或懲罰孩子的措施,像表現好就讓孩子吃一頓漢堡、表現不好就不給吃小蛋糕等,從小就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誤引導,導致孩子對漢堡、蛋糕等不健康食物產生一種渴求的印象,未來有機會得到的時候就容易暴飲暴食。還有一些社會文化因素,一些家長或長輩認為,嬰幼兒胖一點更健壯更可愛,因此對孩子的喂養不加節制,甚至鼓勵多吃,這也會導致孩子形成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因此,家長重視喂養習慣對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至關重要。 該研究主要作者阿比蓋爾·皮卡德博士表示,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飲食習慣來調整喂養策略。例如,對待貪吃的孩子,父母可采取“悄悄限制飲食”方法,即不帶零食回家或不展示食物,以減少孩子在不餓的情況下面臨食物誘惑而無法自控。如果孩子挑食,那么食物的多樣化對孩子來說會更好,以促使他們在沒有進食壓力的情況下嘗試食物。 張思萊也提醒,一是家長一定要為孩子做好多樣化均衡飲食的榜樣示范,避免強迫喂養和過度喂養,應定時、定點、定量進餐,每次進餐時間為20~30分鐘。二是不要刻意去彰顯對食物的喜好,要在健康、營養、多樣化的前提下,適當迎合孩子的口味。 目前,學齡兒童中超重肥胖已接近20%,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對孩子生長發育、血壓血脂血糖等健康產生多種不良影響,必須高度重視。張思萊說,人變胖主要是因為脂肪細胞數量的增多和脂肪細胞的體積增大。孩子長胖主要也是因為脂肪細胞數量增加,當然也有脂肪細胞體積增大的緣故。脂肪細胞有記憶功能,如果生命早期肥胖,將會對孩子一生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家長必須重視孩子的四個控脂關鍵期:1.母親懷孕后期(后3個月)。這個階段,尤其妊娠最后一個月吃得過多,可能會導致胎兒脂肪細胞數量增加過快,甚至分娩出巨大兒。另外,胎兒17周開始吞咽羊水,會通過母體羊水來“初識滋味”,如果母親能合理控制體重、避免妊娠期糖尿病,養成多樣化的飲食習慣,孩子出生后添加輔食也會更容易接受各種食物的味道。同時孩子肥胖也受遺傳因素影響,妊娠糖尿病孕媽也會生出肥胖兒。2.嬰兒期(1歲之內)。0~6個月建議純母乳喂養,如果過早添加配方奶或者過量奶粉喂養、過早(指4個月齡內)添加輔食,或過度喂養,都可能導致嬰兒體內脂肪細胞數目增多。3.兒童期,尤其是5~7歲,這是人的一生最容易肥胖的時期,也是家長培養孩子良好飲食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關鍵階段,要注意合理添加零食,杜絕高糖、高油、高鹽的食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4.青春期,脂肪細胞的增殖非常活躍。如果青春期肥胖,成年后肥胖的風險將增加70%。 張思萊強調,為了幫孩子控制體重,家長一定要掌握好上述四個脂肪細胞數量增多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重視孩子的良好飲食習慣養成,另一方面必須重視其生活方式的健康,如增加運動量、保證睡眠、重視心理健康。“不要讓孩子卷得太厲害,只顧著學習,沒時間好好吃飯、休息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