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29 心血管患者防疫期間正常生活指導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居民首位死因,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已超過了癌癥。心臟康復是融合心血管醫學、預防醫學、運動醫學、康復學、營養學、心理學和行為醫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疾病管理體系。我國目前有3.3億心血管疾病患者,對于他們來說,積極參與心臟康復管理和治療是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改善生存質量的最優途徑。
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疫情背景下,大量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易患人群(老年、高血壓、心律失常、糖尿病、高脂血癥、慢性腎臟病等)都處于居家狀態,活動量減少,生活不規律,焦慮抑郁情緒等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要更加重視居家生活中保護心臟的細節。
在居家時該怎么做才能夠幫助我們的心臟呢?以下五點小建議,也許可以幫助到您。
| 不要給心臟帶來過大負擔
1.保持良好心態,避免精神緊張、抑郁和恐懼等情緒。急劇變化的精神狀態以及過大的壓力會導致心臟負擔增加,心血管病患需盡量保持舒緩的心態,所有的行為動作也應盡量在放松的狀態下進行。
2.避免多種運動疊加進行。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都會不同程度地增加心臟負荷,例如吃飯,洗澡,運動等。心血管病患應避免例如飽餐后即刻運動或飽餐后即刻洗澡等雙重增加心臟負擔的行為,盡量在飯后休息30分鐘后再進行如洗澡或運動等行為。
3.服藥前后保持相對平靜緩和的狀態。藥物在服藥后一段時間才會開始作用,因此在服藥前后應避免過量的運動,保持安靜的狀態。
| 每日做好體征監測
對于心血管病患,需要注意自己身體狀況的一些明顯變化,因此每日都應做好血壓、心率、血糖、體重、尿量等指標的監測。并且將這些數據都完整地記錄下來,形成習慣后便可直觀有效地通過客觀指標來觀察了解是否病情有變化。
特別對于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血液流通不暢等原因,易導致體內尿的產生出現困難,從而導致尿量和排尿次數都明顯減少,體重明顯增加,因此更需監測好尿量、排尿次數以及體重等數據。
| 起床有講究,一定要注意
1.清晨醒來時動作緩慢輕柔,避免急促用力緊張匆忙。
2.避免熬夜或過長時間的睡眠,按時就寢按時起床。
3.起床后用溫水洗臉,避免涼水。
4.起床后及時補充水分。
5.起床后保證室內采光充足,空氣流通。
6.使用早餐時避免用餐過快、過急。
| 如廁時的注意事項
1.如廁時避免憋氣或用力排尿、排便。在排尿排便時若過度用力,會導致血壓升高,心臟負荷增重,因此需避免,應保持輕松的狀態。
2.避免憋尿或憋便。
3.使用坐便器比使用蹲便器更好,下蹲如廁對心臟負擔更重。
4.冬季廁所溫度通常較低,溫度的變化易引起血壓的變化,因此冬季如廁時需注意如廁環境的溫度,避免溫度差過大。
| 在家洗澡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桑拿浴。桑拿浴的溫度通常較高,有較大的溫度差,因此需避免。
2.注意水溫,避免過熱或過冷,保持水溫適宜。
3.使用盆浴或泡澡時,避免水位高過心臟位置。可先用溫水浸泡下肢等身體遠心部位,待身體適應水溫后,再將身體心臟以下部分浸泡入水中。
4.注意防水防滑,避免跌倒磕碰等危險情況發生。
溫馨提醒:規律生活作息,適當鍛煉,注意營養和休息,提高免疫力。春天氣溫變化多變,及時關注天氣預報,注意增減衣物。做好自我居家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咳嗽,有明顯的嗅覺、味覺改變等癥狀,請戴好醫用口罩,及時就診,并主動告知近期旅居史和相關人員接觸史。切勿帶病工作、帶病會友、擅自用藥。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