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術、AI技術等新科技與傳統中醫碰撞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從自身工作實際出發談到了AI模型在中醫藥傳承中的應用。他認為,傳統的“師帶徒”模式受時間與空間的雙重制約,傳承效率難以滿足當下需求。隨著科技賦能,借助AI訓練構建的中醫診療思維模型橫空出世。這一創新成果對名老中醫的寶貴經驗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數字化呈現,可以讓年輕一代中醫從業者跨越時空的藩籬,深入研習這些珍貴經驗,傳承效率實現質的飛躍,為培育更多優秀中醫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在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層面,5G技術的深度賦能帶來了顛覆性變革。全國政協委員、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副院長童安榮表示,依托5G技術的遠程診療,可以成功打破地域限制。專家們借助高清視頻與智能設備,能夠遠程精準采集患者的面色、舌苔、脈象等關鍵信息,實現遠程辨證論治。這舉措讓偏遠地區的患者享受到優質的中醫診療服務,顯著提升了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與公平性,破解了偏遠地區群眾看病難的困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黨委書記李浩指出,AI技術憑借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能夠快速對海量的中醫藥古籍文獻進行深度挖掘,從中探尋潛藏的知識寶藏,為新藥研發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同時,現代科技手段能夠對中藥成分和藥理進行深入解析,進一步揭示中醫藥的科學內涵,有力推動中醫藥與現代醫學的深度融合,助力中醫藥在國際舞臺上贏得更高的認可度。
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醫藥與科技的融合目前仍處于探索前行階段,在技術應用等方面尚存在諸多亟待完善之處。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唐旭東看來,還需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積極鼓勵產學研深度合作,搭建高水平的融合創新平臺,全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高校和科研機構應緊密結合時代需求,優化課程體系設置,著力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并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于中醫藥事業發展之中。
“中醫藥+科技”是時代賦予的重大機遇,也是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緊緊抓住科技這一有力翅膀,在傳承中堅守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在創新中實現突破發展,讓中醫藥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記者 李娜)
]]>這是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式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對中醫藥工作提出的期待與要求,引起中醫藥行業代表委員熱議。
這是一劑發展“強心針”
“總理的話又給我們鼓了勁!”聆聽完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簡短的一句話,卻重若千鈞,指明了今年中醫藥的重點工作,給我們鼓起了更大的勁頭!”
和張伯禮一樣,中醫藥行業的代表委員,都從這段表述里讀出了春風,讀出了暖意,讀出了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明天。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張伯禮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頒布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相繼印發,堅強的政策保障成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和“助推器”。綜合改革包括廣泛內容,是落實落細中央精神的載體和舉措。當前,新冠疫情陰霾未散、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將對打贏奧密克戎疫情防控戰發揮重要作用,對國家經濟社會大局和持續改善民生而言具有更深刻的意義。
“‘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雖然只有18個字,卻道出了目前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最好的歷史時期!”回到駐地,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主任醫師蔣健寫下了自己的感想。
“總理的話給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吳煥淦說,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既有方向性的指引,又有務實的抓手,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又注入了新的動力。“我們中醫人應當抓住這大好時機,擔當作為,守正創新,做出更大成績,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這段表述體現了高質量發展要求,預示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進入到了更加深入的執行層面,令人振奮,讓我們對中醫藥價值回歸充滿了信心!”全國人大代表、步長制藥總裁趙超激動地說。
趙超坦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并持續演變,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很大挑戰,對民營企業產生了很大沖擊。但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支持態度不變,對企業的紓困幫扶力度不減,給了他前行的力量。“作為中醫藥人,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發展信心,擔當起新時代中醫藥守正創新新使命,把中醫藥振興發展寫入民族復興華章!”
這是一份改革“任務書”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的表述格外引人注目。
“這是中醫藥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今年中醫藥工作的‘任務書’,地方黨委政府必須發揮改革主體作用。”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中醫院理事長龐國明認為,推進中醫藥綜合改革,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引,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為核心,建立聯動工作機制,細化建設方案,提出創新舉措。同時地方黨委政府要在政策、項目、資金、機制等方面支持到位,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尤其是要在綜合改革中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管理機構,為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要堅持向改革要紅利,大膽地試、大膽地改。”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中醫院原黨委委員、副院長李延萍說,改革要緊扣發展主題,凡是有利于中醫藥特色發展、有利于破解發展難題、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中醫藥獲得感的舉措,都值得論證嘗試。
推進中醫藥綜合醫改,需要充分發揮改革突破和先導作用。甘肅作為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在中醫藥產業發展方面積累了大量先行先試的經驗,中醫藥在統籌疫情防控、推進健康甘肅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銜接推動共同富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或可為7個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提供經驗借鑒。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黃寶榮表示,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機遇疊加,甘肅省依托自身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和工業基礎優勢,正在謀劃實施強工業、強科技、強省會、強縣域行動,力爭在2025年將中醫藥、生物醫藥產業打造為千億級產業鏈(群)。
這是一張民生“責任狀”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情懷令人感動,也提醒我們,中醫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服務人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腫瘤診療部主任楊宇飛深情說道。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逐步提高心腦血管病、癌癥等疾病防治服務保障水平”“加快建設國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市縣延伸,提升基層防病治病能力”,這些都是中醫藥人下一步工作的著力點。
“歷年政府工作報告都關注罕見病患者福祉。”吳煥淦也注意到報告中“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這一表述,這讓他深受感動。他表示,中醫藥對罕見病是有確切療效的,如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風濕科治療系統性硬化癥,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療重癥肌無力等等均有成效。他希望國家能加大投入,提高中醫藥治療罕見病的研究水平和臨床療效,造福更多患者。
“小切口關乎大民生。”蔣健表示,具體到中醫藥領域,中藥飲片的質量問題,中醫醫院中醫藥優勢特色發揮問題,中醫人才的培養與評價問題等都直接關乎百姓的中醫藥獲得感,這些是中醫藥振興發展的小切口,也關乎百姓幸福感的大民生,需要全體中醫藥行業練好“內功”,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評價體系,答好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問卷。
]]>歷年兩會,媒體關注中醫藥行業的哪些熱點話題呢?記者梳理分析了5年來兩會期間主流媒體有關中醫藥工作的382篇公開報道,統計出中醫藥行業的兩會熱詞,講述熱詞背后的故事。
一法一綱要:從呼吁出臺到推動實施
關鍵詞: 立法、中醫藥法、戰略規劃
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一直是代表委員們所關心的話題,自然也受到媒體關注。統計顯示,在各方報道中,“立法”一詞被提及318次,“中醫藥法”被提及438次,“戰略規劃”被提及96次。
2013年兩會期間,中醫藥法離進入全國人大立法程序只剩“最后一步”,《中醫藥立法只欠東風》《代表委員呼吁加快<中醫藥法>立法》《衛生部副部長:中醫藥立法已列入今年立法重點》等報道,顯示出代表委員和全國人民對中醫藥立法的殷切期待。
《醫衛界委員呼吁中醫藥立法不能一等再等》《中醫藥立法進程再快些》……時間進入2014年,這年兩會期間,媒體報道的表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期待更為迫切。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及將推進中醫藥立法,代表委員們的建議提案也從呼吁立法轉為給出具體的立法意見,媒體報道的焦點也從強調立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轉為報道更具體的意見,例如《中醫藥法今年有望出臺,業內呼吁健全中醫藥標準化》《中醫藥法定根本,“一帶一路”行更寬》等。此后,中醫藥法正式進入立法程序。而在這個階段,對于將中醫藥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的建議提案也引起了媒體的關注,《楊新麗:制定國家戰略性政策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等類似報道也常見報端。
2016年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在這一新聞事件的推動下,2016年兩會期間,中醫藥行業的委員代表成為各方媒體爭相報道的“寵兒”,有關中醫藥新聞報道數量較往年有大幅度增長。2016年12月,中醫藥法正式頒布,有關條文的解讀和具體實施工作成為2017年兩會期間媒體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部長通道”回應媒體有關配套文件的出臺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多家媒體以《王國強:中醫藥法配套文件正在制定》為題發表、轉發報道。
讓中醫藥文化瑰寶更璀璨
關鍵詞:文化、傳統文化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發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養生實踐及經驗,也是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2013~2017年兩會期間有關中醫藥的報道中,“文化”一詞被提及1051次,“傳統文化”一詞被提及152次,如何繼承弘揚中醫藥文化,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都是媒體關注的熱點。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在這一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較為關注傳統文化領域,有關傳承發展中醫文化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議提案數量也呈現增長態勢,媒體頗為關注,《以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文化偉大復興》《中醫藥文化能否沿“一帶一路”全線“飄香”》《張其成委員:進一步推進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等報道都產生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激發創新活力 深化中醫藥改革
關鍵詞:醫改、深化醫改、中醫藥改革、創新
醫改事關民生大計,歷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參與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是深化醫改中醫藥工作的主攻方向,如何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和獨特作用,為中國式醫改提供中醫解決方案也一直是廣大中醫藥工作者不斷摸索探討的問題。在2013~2017年兩會期間有關中醫藥的報道中,“醫改”的出鏡率也相當高,“醫改”出現173次,“深化醫改”出現60次,“中醫藥改革”出現15次,“創新”出現708次。而作為醫改的重點工作方向和內容,“基層”和“分級診療”分別出現了255次和17次。《于文明:以供給側思維指導深化醫改中醫藥工作》《唐祖宣稱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醫改中的作用》等報道都引起了較為廣泛的關注。
此外,中醫藥人才培養、標準體系建設和中醫藥“一帶一路”等話題也有非常高的關注度,關鍵詞出現次數分別為:“傳承”295次,“人才”501次,“教育”327次,“標準”534次,在此不作一一梳理。縱觀過去五年的兩會中醫藥報道,總體來說,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斷頒布和中醫藥事業上升發展態勢,有關中醫藥的報道數量呈現逐年增多趨勢,反應了全國人民對中醫藥事業的關心支持和熱愛。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貫徹實施“一法一綱要”的關鍵一年,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關心、支持下,中醫藥事業的振興發展也將昂首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