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養老問題需打“組合拳”
根據全國老齡辦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面對如此龐大數量的老年人群,養老問題不容忽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就此指出,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養老形式,應建立一套家庭、社會、機構養老的組合拳。
他表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去年底覆蓋超過9億人,解決我國養老最基本的保險保障這一問題,離不開中央政策的支持,也離不開對養老產業的合理布局。
涉老產業將成“新經濟增長點”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公衛學院院長劉遠立指出,建立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專業服務體系,不僅可以將醫護服務輻射到家庭,還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提供轉診服務。
“很多重病在養老院是解決不了的,必須把病人送到醫院。與其到了養老院再轉到醫院,不如直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完成轉診,醫養結合的重點應該在社區。”劉遠立稱。他表示,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服務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未來涉老產業必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提振“醫”和“養”的市場需求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醫養結合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國濤指出,截至2016年底,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總數接近1.5億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醫”和“養”的需求巨大。
“要發展健康持續的醫養結合產業,首先要解決的一個挑戰是,如何提振市場需求。”王國濤稱。他認為,要提高我國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首先要做到“兩個整合”,即整合評估和整合照料;在政府層面,則應該做好“四個統一”,即統一管理部門、統一配套政策、統一服務標準及評估和統一信息化平臺。
破解醫養結合“最后一公里”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陳彪認為,醫養結合的“最后一公里”是解決誰來干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如何調動醫護照料人員的積極性。
他指出,對于患者來說,沒發病之前誰負責,發了病誰負責,照料護理誰負責,這些都應該建立起一個全程的管理體系。
陳彪建議,建立全程醫療管理體系,一是要解決醫生的獨立執業分級診療問題;二是要解決醫護照料的聯動問題。通過保險保障機制,讓大家有積極性動起來。
從學科建設入手做大老年醫學
湖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向華對于如何健康養老、推動健康老齡化發展,給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應該從學科建設入手,完善縣醫院的老年學科定義,做大縣域醫院的老年醫學。
向華指出,與大醫院相比,很多縣域醫院老年醫學缺失,導致科室設置混亂。患者看老年病不會掛號,經常是感覺心臟有問題掛心內科,感覺腦袋有問題掛神經內科,感覺血糖高掛內分泌科,甚至會出現不同科室醫生“搶”患者的情況。針對這種現象,向華建議從學科建設入手,先給出一個適合縣域醫院的科學的老年學科定義,再做大縣醫院的老年醫學。
推廣行之有效的心臟驟停“急救術”
一些常見的老年病、慢性病,也是新時代下的健康老齡化需關注的課題。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王立祥表示,心臟呼吸驟停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應推廣行之有效的搶救方法。
王立祥指出,在老年人所患的慢病中,心腦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心腦血管疾病最大的并發癥就是心臟驟停,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一旦發生心臟驟停,以往的搶救方法是壓胸,也被稱為“胸外按壓”。但是,由于老年人鈣流失嚴重,骨質疏松,如果沒有運用正確的搶救方法,在進行胸外按壓時很容易出現胸肋骨骨折,不但無法保證按壓的力度,還會因為骨折刺破臨近器官帶來負作用,使心肺復蘇搶救效果大打折扣。對此,應探索更加有效的搶救方法,并進行傳播推廣。
將老年疾病預防及康復納入醫保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孔晴宇建議將心血管等老年疾病的預防及康復納入醫保范圍,這樣不僅使病人受益,對于整個國家也有利。
孔晴宇表示,冠心病是頗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心血管病。冠心病搭橋占老年人心臟手術的很大一塊。病人接受搭橋手術之后往往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做完手術還保持術前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有一部分病人術后認為自己成為了家庭的累贅、社會的負擔。因此,建立完善的心臟康復體系非常重要。
“老年疾病重在預防。”孔晴宇認為,如果將錢投在老年人得病之后的治療上,或者投在手術本身,不如將預防和康復納入醫保。看似是多投錢,但是卻能節省二次手術或者大型手術的支出,不僅病人受益,對于整個國家也是有利的。
做好糖尿病管理的“三級預防”
糖尿病是常見慢病,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是并發癥,極易誘發腦梗、視網膜病變、心臟病變,因此,早期治療和預防非常重要。
對此,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糖尿病專委會主任委員肖新華表示,慢病管理尤其是老年性慢病管理重在基層,如何在基層把慢病“截”下來,如何規范診療流程,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這些都非常重要。
他強調,糖尿病要做好三級預防:第一級預防是沒有糖尿病或者糖尿病高風險人群。怎么把這個龐大的“后備軍”群體控制住非常關鍵;第二級預防是盡早發現糖尿病,并進行正確的治療,減少并發癥;第三級預防是已經得了糖尿病,或者血糖控制不好,或者出現并發癥的人群,要通過積極治療減緩并發癥發展的速度,提高生活質量,減少致殘致死的風險。此外,做好老年糖尿病的管理,還要加大基層專業醫護人員的培養,進一步規范診療流程。
]]>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審批環節的松綁和社會資本的加速涌入,“醫養結合”將迎來新一輪提速期,相關機構也將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不過,若要進一步激發投資活力,挖潛巨大市場,仍需加快打通醫療體制梗阻。
利好 鼓勵政策密集落地
2015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由國家衛計委、民政部等九部門共同起草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進醫養結合的時間表,到2017年,要初步建立醫養結合的政策體系、標準規范和管理制度,建成一批兼具醫療衛生、養老服務資質和能力的醫療衛生機構或養老機構。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醫養結合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實現有序共享,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如今,距離第一階段時間節點僅有月余,醫養結合推進步伐持續加快。這一周多以來,相關鼓勵政策更是密集發布。
由國家衛計委研究制定,并征求國家發改委、民政部、財政部、人社部等十三部門意見后印發的《“十三五”健康老齡化規劃重點任務分工》明確要大力發展醫養結合服務,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在重點工程方面則提出,“十三五”期間,重點支持有一定醫養結合服務基礎以及需求較大的地區及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區),建設一批綜合性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示范基地和社區示范基地。
地方層面也在不遺余力地推進“醫養結合”。云南省日前印發《關于支持社會力量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整合社會閑置資源,鼓勵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廣東省提出,把醫養結合工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納入促進養老、健康服務業發展和深化醫改、建設衛生強市的總體部署,不斷完善政策體系。
除了力邀社會資本參與外,審批松綁是又一力舉。國家衛計委日前發文要求養老機構內部設置診所、衛生所(室)、醫務室、護理站,取消行政審批,實行備案管理。
對此,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王雪輝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有利于養老機構尤其是小型化或者民營化的養老機構增加醫療衛生服務站點。不僅如此,以往一些地區對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審批流程長、手續繁瑣,審批上的松綁也將破解醫養結合機構的規模化發展瓶頸,促進醫養結合產業加速發展。
潛能 相關產業潛力巨大
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黃樹賢此前表示,現在全國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達到2.8萬多家,養老床位近700萬張。根據國家衛計委的數據,目前全國醫養結合機構已有5814家,床位總數為121.38萬張。國家衛計委另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3億。到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2.55億左右,占總人口的17.8%左右。
對于兩億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來說,百萬計的養老床位顯然遠遠不夠。王雪輝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這個過程還伴隨著高齡化和失能化的發展趨勢,這意味著未來我國對醫養服務供給機構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中國‘未富先老’的現狀使得醫養服務供需缺口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之一,社會服務領域采用PPP模式將是‘銀發經濟’的常態。”清華PPP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楊燕綏表示。
根據財政部PPP項目庫數據顯示,從2014年國家大力推動PPP模式以來,養老項目需求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按照綜合信息平臺分類,養老投資領域分為養老業、醫養結合以及老年工具三大類,這三個領域分別占比56%、25%和19%。
王雪輝指出,如果能夠有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醫養結合領域,將有效擴大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推動醫養結合服務多元化格局的發展。“此外,更多社會資本進入也可以減輕政府在醫養結合服務上的財政支出負擔,有利于在整個市場格局中形成競爭環境,促進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的提升。”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雖然醫養結合PPP模式潛力巨大,但目前從全國層面來看,并沒有形成大面積的項目落地。
明樹數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國際項目融資協會IPFA亞洲區理事肖光睿指出,國家在政策上把PPP項目的執行分為五個階段,從項目的識別、準備、采購、執行到移交,目前的情況,只有10%的養老類PPP項目進入到執行階段。
“市場風口已經顯現,但是落地的項目仍未大量出現。原因一是政策尚處于待完善的周期性狀態,二是項目所涉及的行業專業性較強,人員隊伍的規模和專業性有待進一步補充和提高。”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PPP研究所專家卓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破局 醫療體制梗阻需加快打通
在專家看來,大力發展醫養結合,仍然存在諸多難點和梗阻亟待破解。
“政府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割依然存在。比如,目前養老機構主要歸民政管轄,如果要在機構內部設立醫療站點,就需要到衛計委審批。雖然目前審批已經逐漸松綁,但是流程的優化不會一蹴而就,還要經歷一定時間的推進過程。”王雪輝說。
王雪輝還指出,資本和人才缺乏問題也很顯著。從資本來看,國家現在倡導在養老機構內部增加醫療衛生服務設施,但是對小型養老機構來說,很難有能力和財力支持它設立這樣的站點。同時,目前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仍有限,雖然有很多險資和金融資金進來,但他們更多地投向一些高端養老機構和社區,與大多數老人的需求和服務不相匹配。從人才來看,我國目前持證護理員僅有30多萬,而根據相關數據,我國現在至少需要1000多萬護理員。此外,目前護理員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還難以滿足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服務的需求,未來需要培養一些既具有護理知識,又具有醫療保健知識的綜合性人才。
對于加快醫養結合產業發展,王雪輝建議,未來首先要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把政府、社會和市場各方資源整合到醫養結合體系的設計中來。二是盡快完善醫養結合的制度體系,“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是還缺乏比較細化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恒鵬看來,醫養結合的問題并不在于“養”,而是在于“醫”上。只有放開中小型醫院的舉辦權,當社區里到處都是以私立為主的,有很大積極性提供上門服務的診所時,社區養老、家庭養老、包括機構養老才不是問題。
卓識則建議,繼續加大醫養結合行業的扶持力度,逐步將目前的行政管理轉變為行業治理,在確保公益屬性的前提下,進一步制定市場化運作的時間表和任務清單,培育扶持一批產業資源和產業資本,形成以大帶小、以強促弱的行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