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科學家在《npj代謝健康與疾病》期刊上發(fā)表的研究成果,無疑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他們通過精心設計的小鼠實驗,對比了不同飲食結構對小鼠壽命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適度蛋白質搭配適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結構,最能延長小鼠的壽命,同時還能有效延緩神經退化癥狀的出現,比如記憶力減退、運動協(xié)調能力下降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蛋白低碳水飲食組的小鼠壽命明顯縮短,按照人類壽命的換算,相當于減少了6 – 12年。值得一提的是,蛋白質攝入過少同樣對健康不利,會導致營養(yǎng)不良和身體機能衰退等問題。
深入探究其內在機制,我們發(fā)現長期高蛋白飲食會讓身體持續(xù)處于一種“過度代謝”的緊張狀態(tài)。這就好比讓肝臟長期處于高強度、高負荷的“996”工作模式,肝臟長期得不到休息和恢復,最終極有可能引發(fā)肝臟損傷、脂肪代謝異常,甚至導致肝纖維化等嚴重后果。更為嚴峻的是,高蛋白飲食會優(yōu)先“關閉”那些負責維持細胞正常功能的長壽基因,促使細胞提前進入衰老狀態(tài)。與此同時,蛋白質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代謝廢物,這些廢物如果長期在體內堆積,就可能引發(fā)慢性炎癥,進一步加速身體的衰老進程??梢哉f,高蛋白低碳水飲食就像給身體這臺精密的機器持續(xù)猛踩油門,短期內或許能提高代謝率,讓身體運轉得更快,但從長遠來看,無異于讓重要器官在過度勞累中走向衰竭。
既然“高蛋白低碳水”飲食存在如此多的弊端,那么什么樣的飲食結構才是科學合理的呢?首先,蛋白質的攝入要適量。對于普通成年人而言,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0.8 – 1.2克蛋白質就能滿足日常的營養(yǎng)需求。以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每天攝入48 – 72克蛋白質就足夠了。優(yōu)質的蛋白質來源豐富多樣,像雞蛋、瘦肉、豆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其次,碳水化合物不能完全被摒棄,關鍵在于選擇優(yōu)質的碳水化合物。全谷物、薯類和雜豆類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營養(yǎng)素,是碳水化合物的理想來源,而精制糖和甜食則應該盡量避免食用。此外,健康脂肪的攝入也不容忽視。橄欖油、堅果和深海魚類中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對維持身體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則應該遠離。
真正的科學減重應該遵循三大原則。第一,要保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合理配比,每一餐都應包含這三類營養(yǎng)素,確保身體能夠獲得全面、均衡的營養(yǎng)。第二,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入,而不是單純地限制某一類營養(yǎng)素的攝取。因為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需要各種營養(yǎng)素的協(xié)同作用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單純限制某一種營養(yǎng)素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其他問題。第三,要配合適量的運動。僅靠飲食調整很難長期維持理想的代謝狀態(tài),通過運動可以增強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從而更好地實現減重和保持健康的目標。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建議適用于一般健康人群,如果存在特殊的健康狀況,如患有某些疾病或處于特殊的生理階段,仍需咨詢專業(yè)醫(yī)師或營養(yǎng)師的意見,制定個性化的飲食和運動方案。
在追求健康和理想身材的道路上,我們不能盲目跟風,被一些看似誘人的飲食方法所迷惑。只有遵循科學的原則,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實現健康減重,擁抱美好的生活。
]]>當飲食不合理或者長期處于壓力狀態(tài)時,人體修復損傷基因的能力會降低。此時若飲食中蛋白質含量過高,無疑是“雪上加霜”。《細胞》雜志上的一項小鼠研究顯示,在限制熱量攝入的情況下,高蛋白飲食會促使組織損傷和炎癥反應相關基因的表達增加,進而加速衰老進程,縮短壽命。針對人體的多項研究也證實,過量攝入蛋白質,可能會削弱熱量限制帶來的長壽益處,甚至增加中年人群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在食物葷素搭配合理、主食供應充足、輕體力活動且無需增肌的情況下,蛋白質的攝入量應控制在每千克體重1 – 1.2克。比如,一位體重55千克的健康成年女性,每天攝入55 – 66克蛋白質即可滿足需求。實際上,谷物本身含有7% – 12%的蛋白質,只要保證主食攝入量充足,再搭配適量的蛋、奶、豆制品、堅果等優(yōu)質蛋白質來源,就無需額外大量食用肉類。而且,合理的膳食搭配能產生“1 + 1>2”的協(xié)同效應。
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存在差異,合理膳食能夠確保人體攝入多種必需氨基酸,從而提高蛋白質的整體利用率。例如,谷類食物中賴氨酸含量較低,但蛋氨酸豐富;而豆類食物則富含賴氨酸,卻缺乏蛋氨酸。將谷類和豆類搭配食用,就可以實現氨基酸互補,提升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當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時,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代謝活動,會分解脂肪和蛋白質來供能。這樣一來,部分蛋白質就會被當作熱量消耗掉,無法充分發(fā)揮其幫助組織更新和促進肌肉合成的作用,導致蛋白質的實際利用效果大打折扣。
增肌過程不僅依賴蛋白質,還需要額外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因為蛋白質的合成離不開胰島素的參與,而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少會降低胰島素水平,進而影響蛋白質合成,降低增肌效率,甚至可能導致肌肉流失。
《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網絡開放版、《柳葉刀·公共衛(wèi)生》等權威期刊的研究表明,當長期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比在50%左右時,全因死亡風險最低。如果缺乏碳水化合物供能,機體就會轉而利用蛋白質和脂肪,這種供能方式不僅效率低下,還會產生尿素、酮體等代謝廢物,加重肝腎的負擔。對于年輕人來說,短時間內少吃或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影響不大,但隨著年齡增長和器官功能衰退,不當飲食帶來的代謝負擔很可能引發(fā)機體損害,肝腎功能較差者受到的影響更為明顯。
對于健康人群而言,若想補充蛋白質,關鍵是要確保主食的基礎地位,遵循正常的飲食結構。每天應攝入200 – 300克(生重)的主食,運動量大的人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在主食選擇上,糙米、燕麥等全谷物和雜豆類應占1/3 – 1/2。早餐可以選擇燕麥粥、全麥面包、雜糧饅頭;午餐可食用糙米飯、二米飯、雜豆飯;晚餐則可選全麥面條、莜麥面、玉米發(fā)糕等。薯類也可作為主食的一部分,每天攝入50 – 100克,大小以不超過一個拳頭為宜。肉類和魚類可以每天食用,但要注意控制總量,每天不超過150克,并分散在三餐中。優(yōu)先選擇脂肪含量低、采用少油烹調方式的禽類和魚蝦,紅肉適量食用即可。
總之,減肥不應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合理攝入主食,保持均衡的飲食結構,才是實現健康減肥和延緩衰老的正確途徑。
]]>過度減肥,是指體重低于健康范圍(BMI<18.5)或者采用極端減肥手段的行為。它帶來的危害猶如隱藏在暗處的殺手,悄無聲息地侵蝕著我們的身體。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揭開過度減肥給身體造成的“內傷”,并聽聽醫(yī)生給出的應對之策。
過度減肥時,飲食往往不足或過于單一,身體就像一座缺乏原材料的工廠,無法正常生產所需的“產品”——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于是,皮膚干燥、面容蠟黃、皺紋增多、頭發(fā)干枯、指甲脆弱等問題接踵而來。嚴重時,身體甚至會分解肌肉組織來獲取能量,導致肌肉力量下降,基礎代謝率降低,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應對策略:確保飲食多樣化是關鍵。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全谷物、蔬菜和水果,為身體提供全面的營養(yǎng)。對于減重手術后短期內不能正常進食的患者,可以通過口服維生素片、鐵劑等藥物來補充營養(yǎng)物質,確保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
過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低血糖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fā)。頭暈、心慌、出汗,甚至暈厥,這些癥狀若在開車或高空作業(yè)時出現,將會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應對策略: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麥面包、燕麥,避開粥類、米糊、甜飲料等升糖快的食物,這樣可以有效穩(wěn)定血糖水平。
偏食、挑食會導致鐵元素攝入不足,貧血便會悄然降臨。疲勞、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會嚴重影響工作和學習效率,女性在經期時癥狀會更加明顯。
應對策略:增加富含鐵食物的攝入,如紅肉、動物肝臟、綠葉蔬菜。同時,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可以促進鐵的吸收,從而改善貧血狀況。
過度節(jié)食或濫用減肥藥,會打亂身體的內分泌系統(tǒng),導致月經紊亂。月經推遲、量少甚至閉經,長期如此還可能影響生育能力,造成不孕不育的嚴重后果。
應對策略:保持健康的飲食結構,避免過度節(jié)食。如果月經紊亂持續(xù)存在,應及時就醫(yī),尋求專業(yè)的治療。
營養(yǎng)攝入不足會使機體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減弱。過度減肥者就像一座沒有堅固城墻的城市,更容易受到感冒、感染等疾病的侵襲,而且恢復時間也會更長。人體在減肥時處于分解代謝大于合成代謝的狀態(tài),身體本就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一旦生病就會進入“過度消耗”的過程,恢復起來更加困難。
應對策略:保證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尤其是維生素C、維生素D和鋅等對免疫系統(tǒng)有益的營養(yǎng)素,有助于提升免疫力,為身體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
頭發(fā)營養(yǎng)供給不足,毛囊就會萎縮,脫發(fā)問題便會凸顯。正常人每天掉落頭發(fā)約50根,而過度減肥導致的脫發(fā),每天掉落頭發(fā)可能遠超100根,頭發(fā)會變得稀疏、干枯,甚至露出頭皮。
應對策略:增加富含蛋白質、鐵、鋅和生物素食物的攝入,如雞蛋、堅果、豆類,可以緩解脫發(fā)問題。減重手術后患者在第3 – 5個月左右,由于掉秤過快也會出現脫發(fā)情況,這時適量增加乳清蛋白粉補充,雖然可能會減緩掉秤速度,但能在短時間內改善脫發(fā)狀況。
鈣、鐵等礦物質的快速流失,會讓骨質疏松找上門來。骨骼疼痛、身高變矮,甚至骨折風險增加,女性過度減肥者更容易受到骨質疏松的困擾。
應對策略:增加富含鈣食物的攝入,如牛奶、豆制品,適當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適量進行負重運動,如快走、跳繩,增強骨密度,是預防骨質疏松的有效手段。減重手術后患者也面臨骨質疏松風險,術后第一時間口服維生素D是必不可少的。
長期低脂或極低熱量飲食,會使膽囊缺乏收縮信號,導致膽汁長時間滯留。當膽汁中的水分被膽囊過度吸收時,膽固醇易結晶形成結石,引發(fā)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時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應對策略:適量攝入健康脂肪,如橄欖油、魚油,避免長期低脂飲食,可以有效預防膽結石的發(fā)生。
長時間不進食,胃酸缺乏食物中和,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發(fā)灼痛感。節(jié)食導致營養(yǎng)不足時,胃黏膜的修復能力也會下降,更容易被胃酸或膽汁侵蝕,進而引發(fā)胃炎或胃潰瘍。
應對策略:避免過度節(jié)食,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防止過度空腹,是呵護胃健康的關鍵??崭共贿m時可少量攝入堿性食物,如蘇打餅干、溫牛奶,以中和胃酸。同時,減少咖啡、酒精、辛辣食物的攝入。
減肥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減肥的道路上,你可能會遇到以下三道關卡:
體重下降后,代謝率會降低,容易進入平臺期。此時,很多人會感到焦慮,甚至懷疑自己的減肥方法是否有效。這時不能再進一步節(jié)食,而是要調整飲食結構,如增加蛋白質比例,每周進行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以及2次力量訓練。增加肌肉量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幫助突破平臺期。
過度節(jié)食,如每日僅攝入500千卡,會導致肌肉流失、基礎代謝下降,90%的人會在一至三年內復胖,甚至超過原體重。長期堅持合理的飲食結構比短期極端節(jié)食更有效。科學的減重方案應保證每日攝入不低于1200千卡,并均衡三大營養(yǎng)素(糖、脂肪、蛋白質)??梢圆捎谩跋弈芰科胶馍攀场钡姆椒?,減少精制碳水,增加膳食纖維,每日熱量缺口控制在300至500千卡。
減肥過程中,情緒波動、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并不少見。過度減肥者中,30% – 50%伴有焦慮、抑郁或體象障礙。負面情緒可能導致情感性過度飲食,陷入從減肥失敗到暴飲暴食的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出現社交退縮、自我封閉等行為。
應對策略:培養(yǎng)健康的自我形象,避免過度關注體重和外貌。明確減肥是長期健康管理,而非短期形象工程,必要時可尋求心理醫(yī)生或營養(yǎng)師的支持。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減肥,但以下人群需警惕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盡早進行干預:
BMI(體重指數)≥28屬于肥胖,若合并腰圍超標(男性≥90cm,女性≥85cm),內臟脂肪堆積可能引發(fā)代謝綜合征,增加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風險。
如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血癥患者,肥胖會加速病情進展,減重5% – 10%即可顯著改善血糖、血壓控制。
這類人群常伴隨嚴重并發(fā)癥,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需考慮減重手術等醫(yī)學干預。
青少年期肥胖可能影響骨骼發(fā)育,成年后更難控制體重,這類人群需早期干預。
減肥是一場與健康和美麗的對話,我們應該用科學的方法、理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它。不要為了短暫的美麗而犧牲了長久的健康,讓我們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與健康同行。
]]>當體重秤上的數字持續(xù)攀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戒奶茶、斷甜品,卻對餐桌上泛著油光的紅燒肉和油汪汪的炒青菜視若無睹。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何麗研究員提醒大家,“超標攝油”現象絕非個例。減肥別光盯著糖,應該先檢查自己的日常飲食中是否包含了過多的油,并注意減少油攝入。
吃油多成2型糖尿病關鍵誘因
近日,北京白領王先生的體檢報告敲響警鐘:35歲的他堅持戒糖3個月后,體重不降反升,體脂率還增加了。醫(yī)生發(fā)現,他每天中午點的外賣,單份油脂含量竟然達到60克,已經超過了我國居民每日食用油攝入推薦量的1倍。
過多攝入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會增加超重和肥胖風險,還會破壞能量攝入與消耗、脂肪合成與分解的平衡。研究發(fā)現,血液里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增加1mmol/L,心臟血管堵塞風險就會上升近三成,這相當于在心臟的輸血管道里不停堆積油垢。
如果日常飲食中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占比過高,身體處理血糖的胰腺β細胞工作效率可能直接腰斬,這正是2型糖尿病高發(fā)的關鍵誘因。
30克食用油熱量頂1.5碗米飯
何麗研究員指出,提到減肥,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控糖、控碳水化合物,卻忽視了控制攝入食用油。每克脂肪(油)含9千卡能量,是同等重量糖分(4千卡)的2.25倍。這意味著攝入30克食用油(相當于2湯匙)就能產生270千卡能量,約等于1.5碗米飯的能量。長期忽視油脂控制的人群,即使完全戒糖,每日仍可能因過量攝入烹調油和食物中的脂肪而多攝入500-800千卡能量。
尤其是像王先生這種都市白領,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在外就餐或者點外賣,殊不知外賣平臺銷量前十的菜品中,如宮保雞丁、水煮牛肉、干鍋花菜等“隱形油大戶”單份用油量均超50克。這些油脂包裹著食物形成“能量裝甲”,輕松突破人體代謝防線。如果長期如此就餐,即便控制了糖和鹽的攝入,依然會導致肥胖。
科學減油 注意五個小細節(jié)
使用控油壺 據估算,中國居民膳食中的脂肪攝入量一半都來源于烹調油,使用控油壺能幫助人們合理規(guī)劃用油量。
選擇植物油烹飪 例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橄欖油、茶籽油、葵花籽油、色拉油等,盡量避免使用動物油。
減少油炸 少用煎和炸的方法。多用蒸、煮、白灼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油脂的攝入。
留意食品營養(yǎng)標簽 學會看預包裝食品的營養(yǎng)標簽,選擇脂肪含量少的食品。
點餐或叫外賣時要注意葷素搭配 以清淡口味菜品為主,盡量少點重口味菜品,可在備注里要求商家少放鹽、油、糖,也可以用白開水涮一涮再吃。
此外,何麗研究員特別提醒家長,人的味覺是從小逐漸養(yǎng)成的,兒童青少年時期清淡口味的養(yǎng)成非常重要。因此,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飲食理念,養(yǎng)成清淡不油膩的飲食習慣,讓孩子受益終生。
(來源:北京青年報 文/李軍 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
]]>01兩個時間餓一餓
對脾胃有益
專家表示,適當的饑餓可以調養(yǎng)脾臟,適量的饑餓感能刺激腸道蠕動,使胃液分泌正常,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使身體的內在調節(jié)機制得到休息和恢復。
在下面兩個時間點餓一餓,對養(yǎng)好脾胃有好處:
睡前
睡前保持饑餓感,胃腸會越來越好。特別是晚上10點后處于脾胃休息的時間,吃太多反而不利于胃黏膜的修復,建議晚餐吃六七分飽就夠了。
服藥后
服藥后吃太多的東西容易稀釋藥物的濃度,還會增加胃酸分泌,導致脾胃病的加重。
02餓一餓
對身體還有這些好處
多項研究證實,適當的饑餓對身體有好處。
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
外國某研究團隊發(fā)布的一項研究稱,大腦對饑餓的感知可以直接影響外周免疫細胞的動態(tài)調節(jié),而這個過程和身體是否真的缺能量無關——也就是說,光是“覺得餓”,就足以讓免疫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
有助延長壽命
另一項研究發(fā)現,偶爾“餓一餓”有助于延長壽命。研究人員稱,這可能與進化過程中的適應性反應有關。
促進大腦健康
遼寧省神經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機制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fā)現:短期禁食會導致大腦代謝發(fā)生顯著變化,促進大腦健康。
03保持“饑餓感”
不是過度挨餓
專家表示,長期飲食過量的確危害健康,容易引起肥胖、血糖升高、代謝及消化系統(tǒng)等方面的問題,這時候只吃七八分飽、適度保持饑餓感往往是有效解決辦法。
七分飽:胃還沒覺得滿,但對食物的熱情已有所下降,主動進食的速度明顯變慢;
八分飽:胃里感覺滿了,但再吃幾口也不痛苦;
九分飽:還能勉強吃幾口,但每一口都是負擔,覺得胃里已經脹滿;
十分飽:一口都吃不下了,多吃一口都痛苦。
以下幾種情況可以用“餓”來解決:
1.有些小胃病,靠餓緩一緩
進餐后如果出現胃脹、胃痛,正是胃“不想讓你再吃”的信號,這種情況下要少食。保持一點饑餓感,胃脹胃痛往往會自然消失。如果減少了飲食,胃部不適仍未緩解,就應該及時去看醫(yī)生。
2.偶爾睡不好,晚飯控制量
晚餐吃太晚或太撐都會影響睡眠,如果剛剛飽餐一頓就平臥睡覺,有可能發(fā)生胃食管反流,影響睡眠質量。建議睡眠不好的人晚餐要控制量,更要控制好用餐時間,不要太早或太晚。通常來說睡前至少兩小時內不要進食、喝水,以免因為胃食管反流影響睡眠。
3.體重超標了,小餓也能管
小餓并不是指不吃飯,而是要控制好三餐之間的量,早中晚餐飯量的比例可以按照3:4:3來進行??擅款D吃七八分飽,也可以用些小技巧來減少食量,比如換成小盤小碗吃飯、細嚼慢咽等。
保持饑餓的程度因人而異,萬不可因以前吃太多就矯枉過正。過度饑餓既達不到健康的目的,又會對身體造成損傷。
建議用熱量來計算一日飲食的多少,成年人每天可攝入1500到2500千卡,具體根據個人活動量來決定,通常超過2500千卡為過量。
此外,飲食規(guī)律也很重要,對于多數國人來說,胃在用餐后3到4小時排空,胃腸道是有記憶的,按時按量吃飯有利于把控好食量。
]]>| 類型 | 含鈣量 | 適用人群 | 注意事項 |
|---|---|---|---|
| 碳酸鈣 | 40% | 胃酸充足者 | 避免與抑酸藥同服 |
| 檸檬酸鈣 | 21% | 老年人、胃酸缺乏者 | 吸收不依賴胃酸 |
| 乳酸鈣 | 13% | 兒童、孕婦 | 口感較好但含鈣量低 |
| 葡萄糖酸鈣 | 9% | 急性缺鈣(手足抽搐) | 適合短期補充 |
科學補鈣需兼顧飲食、運動、光照和合理用藥。記住“食補為基礎、鈣劑為補充、VD促吸收”的黃金三角,定期監(jiān)測骨密度,才能讓鈣真正“入骨”而非“入腎”。
]]>真相了!原來判斷胖瘦
不能只憑體重和BMI
肥胖與否一是不能憑感覺來判斷,二是不能只看體重和身高,三是更不能說女人體重超過一百斤就是胖。
體質量指數(BMI)是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一個常用標準,可使用體重(單位為千克)除以身高(單位為米)的平方來計算。
根據BMI的數值,我們可以進行如下劃分:
正常范圍:18.5~23.9
超重:24.0~27.9
肥胖:≥28
健康體重可不是簡單的數字達標,它是身體處于良好狀態(tài)的一種體現。BMI是一個參考值,由于每個人的身體成分不同,肌肉含量高的人,可能BMI也略高,但實際上這并不是肥胖。
除了BMI,腰圍、腰臀比、體脂率和內臟脂肪面積等也是常見的健康評估指標。這些指標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面地了解身體脂肪的含量及其分布情況。
體脂率是指體內脂肪占總體重的比例,它是評估超重和肥胖更精確的指標。與BMI相比,體脂率能夠更準確地反映體內脂肪的水平。有人為了健身,專門去測量體脂率,結果發(fā)現盡管自己的體重在正常范圍內,但體脂率偏高,這樣的瘦屬于“假瘦”。
以下表格展示了中國人群肥胖癥的常用診斷標準。


想成功減肥?
學會制造能量缺口
吃動平衡,就是攝入的能量要和消耗的能量相當,這樣體重才能保持穩(wěn)定。實現減重,需做到吃動平衡,形成能量缺口。但身體適應新的吃動模式有個過程,初期不宜過度追求大能量缺口,應循序漸進,根據身體反饋優(yōu)化方案 。
01先說說“吃”
一日三餐要合理分配。早餐吃好,提供一天所需能量的30%;午餐吃飽,占40%;晚餐吃少,占30%。
食物種類要豐富,每天盡量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盡量做到主食種類多樣化,建議多吃全谷物、雜豆和薯類,使營養(yǎng)更豐富,預防胰島素抵抗。
比如早餐可以來一碗燕麥粥,搭配一個水煮蛋、一杯牛奶和一小把堅果;午餐有糙米飯、清炒時蔬、香煎雞胸肉;晚餐則是紅薯、清蒸魚和涼拌蔬菜。
02再講講“動”
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像快走或慢跑,速度應為每分鐘100~120步;強度控制在可以一邊快走或跑一邊說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此外,也可以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
除了有氧運動,每周還應進行2~3次力量訓練,比如深蹲、平板支撐、舉啞鈴等,幫助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如果時間有限,職場人士利用碎片化時間爬樓梯、步行上下班也是不錯的選擇。
各年齡段必知!
吃對食物,體重管理事半功倍
營養(yǎng)均衡是健康的基石。當體重超標后,若單純依靠節(jié)食,采取不吃主食、不吃晚飯等方式減肥,極易引發(fā)營養(yǎng)失衡。此外,長期不吃晚飯會打破規(guī)律的進食習慣,進食間隔時間過長,不利于人體對各類營養(yǎng)物質的攝取和利用。減肥應在確保營養(yǎng)平衡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能量的攝入。
我們日常所說的主食,涵蓋米、面、雜糧、薯類等食物,它們是身體重要的產能營養(yǎng)素——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遵循食物多樣、合理搭配的平衡膳食模式,每日應攝入谷類食物200~300 克,其中保證全谷物和雜豆類為50~150克,另外再攝入薯類50~100克。
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要想維持健康的體重,均需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對于孩子的飲食健康,家長肩負著重要職責,尤其要關注生命早期1000天母子的健康。孩子從出生至兩歲,6個月以內應盡可能堅持純母乳喂養(yǎng),6個月到2歲期間要科學合理地添加輔食,并培養(yǎng)孩子自主進餐的習慣。
學齡期的兒童青少年要養(yǎng)成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應認識各類食物,了解不同食物的營養(yǎng)特點,還可學習一些簡單的食物制作方法。
成年人則需要保持合理的膳食結構,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同時,切勿改變以谷類供能為主的膳食模式,應減少高油高鹽食物的攝入。
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不應等到上了年紀才關注體重,而是應該隨著年齡變化,將保持健康體重作為一種持續(xù)追求,這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維護健康狀況以及增強抵御其他疾病的能力都大有益處。
值得一提的是,減重期間要注意油、鹽的攝入量。建議每日烹調用鹽限制在5克以內,合并高血壓或腎臟疾病的減重者,每天應將烹調鹽限制在3克以內,同時減少攝入其他含鹽量高的食物和調料。推薦每日烹調用油的用量為25~30克。建議優(yōu)選拌、蒸、煮、燉等烹調方法,避免高油、高糖、高鹽等烹調方式。
健康生活并不復雜,從了解健康體重,做到吃動平衡,再到科學搭配營養(yǎng),每一步都在為我們的健康加分。
養(yǎng)成新習慣并非一蹴而就,雖說30天是個關鍵節(jié)點,能助力行為初步固化,但最終時長還是因人而異,還需耐心與堅持?!绑w重管理年”三年行動的時間跨度,給了我們充足的時間來養(yǎng)成并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健康體重,一起行動!讓我們即刻啟程,遇見更“健康”的自己!
]]>人類基因中對高熱量食物的原始渴望,如同松鼠囤積松果般根深蒂固。當我們啟動減重計劃時,身體會啟動精密防御系統(tǒng):基礎代謝率下調10-15%,饑餓激素(Ghrelin)水平飆升28%,這種進化形成的生存機制,使體重如同被設定好的”錨點”般頑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研究顯示,節(jié)后體重平均增加2.3公斤,其中內臟脂肪占比高達37%,這正是腰圍膨脹的罪魁禍首。
食物在現代社會已演化為”精神創(chuàng)可貼”:深夜加班者的碳水慰藉、獨居者的美食陪伴,都在填補情感需求的空洞。認知行為療法(CBT)中的”五問法”值得借鑒:
極端飲食的代謝陷阱
極低熱量飲食(<800kcal/天)會導致基礎代謝率永久性損傷達20%,而”16+8輕斷食”需配合精準營養(yǎng)補充,盲目執(zhí)行可能引發(fā)電解質紊亂。
局部減脂的認知謬誤
脂肪消耗遵循”最后存儲最先消耗”原則,腰腹脂肪的頑固性與胰島素敏感性直接相關,需通過阻抗訓練提升肌肉葡萄糖攝取能力。
體重焦慮的負向循環(huán)
體重波動在±1.5kg內屬正常生理現象,過度關注數字可能引發(fā)應激性暴食。建議改用體脂率(男<20%、女<25%)和腰臀比(男<0.9、女<0.85)作為核心指標。
真正有效的體重管理,是建立”能量感知-代謝優(yōu)化-心理平衡”的三維體系:
這場與體重的持久戰(zhàn),本質是文明進化與生物本能的和解之旅。當我們不再將減肥視為對抗,而是轉化為對身體的深度理解與關懷,或許就能跳出”節(jié)后焦慮-極端減重-報復反彈”的西西弗斯循環(huán)。健康體重從來不是電子秤上的冰冷數字,而是身心和諧共奏的生命韻律。
]]>如果飯后不進行適量的體力活動,長期下來會導致什么后果呢?體重增加。
醫(yī)學上稱這一現象為脂肪積累,其根本原因是攝入的能量遠遠超出了日常消耗。雖然輕微的體重增加可能僅僅是個人體型差異的體現,每種體型都有其美。但過度的體重增加,即肥胖,會導致體內脂肪過量積累,長期下去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肥胖不僅是外觀問題,醫(yī)學上還將其視為多種慢性疾病的誘因,例如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甚至世界衛(wèi)生組織早就將肥胖定義為一種病。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統(tǒng)計,我國成年人的肥胖率已達到12%。這一數字的增長意味著,肥胖不僅是個人健康問題,更已成為影響公共衛(wèi)生的重大挑戰(zhàn)。
我們的飲食習慣、運動頻率、睡眠質量乃至心理狀態(tài),每一個方面都深刻影響著我們的體重和健康。
首先是管住嘴。
在每日三餐中,一個簡單而有效的策略是選擇全谷物和粗糧替代精制的白米和面食。什么是全谷物?簡單來說,它是區(qū)別于精制谷物的,未精細加工、能保留谷物的谷皮、糊粉層、胚乳和胚芽四個部分的谷物,它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人體所需的天然營養(yǎng)成分。例如,糙米和薏米含有較高的纖維素,有助于增加飽腹感,并減緩血糖上升的速度。此外,減少高糖飲料和加工食品的攝入也是控制體重的關鍵。長期攝入這些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可能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體重。另外,多喝水!
其次是邁開腿。
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快走、跑步、騎自行車等活動都屬于有效的運動方式。隨著健身意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意識到運動的重要性。但對于許多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健身房的規(guī)律鍛煉仍然是一種奢侈。事實上,跳繩、快走、瑜伽等不需要昂貴設備的運動項目,每天在家即可完成,是有效的替代方案。
青少年也應該學會勞逸結合,課業(yè)與體育鍛煉并重。近年來,我國教育部門通過政策努力增加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鼓勵孩子們從小培養(yǎng)運動習慣。學生們也需要打破“體育課”和“文化課”完全割裂的觀念,應將運動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研究顯示,定期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不僅在體重控制方面表現出色,因為有正常的體型,其在個人自信、精神面貌和思維活力等方面也優(yōu)于同齡人。
第三是學會睡。
高質量的睡眠對身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體重管理上,良好的睡眠同樣發(fā)揮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破壞身體的激素平衡,容易導致體重增加。同時,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在飲食選擇上做出沖動決定,例如選擇高糖或高脂肪食物來緩解疲勞,這進一步增加了發(fā)胖的風險。最后是好心情。
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是防治肥胖的關鍵之一。生活中難免會有壓力,但可以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緩解,比如聽音樂、看書或與朋友聊天等。這樣能有效防止因情緒波動引發(fā)的暴飲暴食。此外,長期的不良情緒還會干擾內分泌系統(tǒng),導致代謝紊亂,最終導致體重增加。
尤其要指出的是,雖然一些快速減重方法,如極端限碳、依賴代餐或間歇性禁食,可能在短期內見效,但這些方法往往會對身體造成長期傷害。例如,極端限碳可能導致營養(yǎng)不良和代謝紊亂,長期依賴代餐會破壞正常飲食習慣,而間歇性禁食則可能增加暴飲暴食的風險,影響腸胃健康。
可見,科學的肥胖防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過日常的管住嘴、邁開腿、學會睡、保持好心情,逐步找到屬于自己的體重平衡點,實現健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