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是什么?
腸道中的細菌統稱“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失衡容易誘發各種疾病。
腸道菌群數量大到超乎你的想象,人類腸道有將近1000-1150種細菌。腸道菌群最愛住在腸道最深處,大量腸道細菌主要位居于結腸和遠端小腸,其密度分布從腸道遠端向近端,從腸腔外兩個方向遞減。細菌分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有益菌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吸收維生素;有害菌則可能導致各種疾病;中性菌也被稱為“條件致病菌”,它們只有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才會成為病原體。因此,調整腸道菌群結構,促進腸道菌群中有益菌群生長,降低有害菌群比例,對維持骨骼健康具有顯著意義。
腸道菌群與骨質疏松的關系
很多人認為,喝牛奶、骨頭湯可以補鈣,但單純補鈣并不能預防骨質疏松,若菌群失調,吸收能力差,補鈣自然是沒有用的。
腸道菌群與骨質疏松癥的密切關系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骨質疏松癥患者體內的骨吸收是雌激素水平、腸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當雌激素水平不足時,腸道菌群種類減少,屏障作用減弱,免疫應答異常,而合適的菌群通過改變這些不良狀態可以對骨質疏松癥有一定治療作用;同時腸道菌群可以產生雌激素代謝物作出替代作用。另外,比起一些有副作用的藥物,腸道菌群能成為更加安全的治療策略?
哪些因素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飲食不均衡:長期進食高油、高鹽、高脂、高蛋白的食物,會導致體內雙歧桿菌、乳桿菌等有益菌的數量下降,腸球菌、腸桿菌等有害菌的數量增加,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不注意飲食衛生:有害細菌依附在食物和水中進入人體,在腸道這個營養豐富、溫度適宜的環境里瘋狂生長,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如何使腸道菌群達到平衡?
平時注意飲食規律,每天有足夠的飲水量;加強體育鍛煉,有氧運動如步行,騎車等可有效改善便秘;保持固定排便的時間,一般在晨起和餐后2小時進行規律排便;多吃富含纖維性食物,粗糧,水果,新鮮的蔬菜都是膳食纖維的好來源,如芹菜,黃瓜,蘋果香蕉等。
此外,可選擇優質益生菌,優質益生菌能夠促進多種維生素和有益物質的產生,改善腸道內環境。益生菌具有調節腸道菌群結構的功能,通過調節腸道酸堿度、產生殺菌物質、營養和空間競爭等多種途徑抑制腸內有害菌生長,快速恢復腸道菌群平衡,有利于增加有益菌群,減少有害菌群。益生菌作為腸道菌群中有益菌群對骨骼具有保護作用。
要解決骨質疏松,不要只靠著補鈣,調節腸道菌群不失為一個改善骨質疏松的好方法。平時多補充膳食纖維,優質益生菌,多吃蔬菜、全谷物,少吃高糖高脂的垃圾食品。
腸道健康了,骨骼也就健康了。
]]>我們的腸道內大約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不同的菌種可以合成維生素、氨基酸,參與糖類和蛋白質的代謝,同時還能促進礦物質的吸收。這些營養物質對健康有重要作用,一旦缺少會引起多種疾病。腸道菌群還能影響體重、消化、免疫,調控人體對藥物的反應。
腸道菌群失調又稱腸道微生態失衡。腸道菌群的組成改變、細菌活性變化或菌群分布變化,均可引起菌群失調。根據發病特點,腸道菌群失調可分為比例失調、定位轉移、自身感染三大類型。正常情況下,腸道各菌種與宿主(我們的身體)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一種動態平衡。一旦受到體內、體外環境變化的影響,平衡狀態就可能被打破,從而發生失調。
誰動了你的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失調的原因復雜,以下幾種比較常見。
藥物因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激素及化療藥物等的應用,將會抑制或促進部分腸道菌群生長,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廣譜抗生素可使腸道內有益菌的定植被抑制,條件致病菌大量繁殖,這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最常見的原因。
飲食因素過多攝入蛋白質、糖、食品添加劑等,或者吃了有殘留農藥的蔬菜水果,可引起腸道菌群變化。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會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
年齡因素?腸道菌群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老年人腸道內雙歧桿菌數量顯著減少,而腸桿菌、腸球菌數量增加,導致腸道抵抗力下降。此外嬰兒的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出現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動力異常?正常的腸道蠕動具有清除細菌的作用。小腸出現動力障礙時,食物推進速度減慢,細菌在腸道內滯留時間過長,大量繁殖,就會造成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免疫功能障礙?腸道自身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如承受巨大壓力或心情抑郁、焦慮時,腸道內有害細菌或單一類型的細菌會因失去“監控”而過度繁殖,造成腸道菌群失調。
其他放療?可導致部分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口腔衛生差,會使細菌在口腔內失去平衡。多種疾病也可引起腸道菌群的失調,如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肝臟疾病、糖尿病、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癥感染、精神疾病、腫瘤等。手術、外傷、化學物品、應激狀態等也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失調會有哪些表現
多數情況下,腸道菌群失調僅引起輕微不適。菌群失調導致的癥狀包括口腔異味、胃部不適、惡心、便秘、腹瀉、情緒不佳、焦慮等。
在應用抗生素治療的過程中,如果突然出現腹瀉,或原有腹瀉加重,即有可能發生了腸道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的腹瀉,大多為淡黃綠色水樣便,有時如蛋花樣。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外出旅游或出差時,可能因氣候和環境的改變而引發腸道菌群失調,俗稱水土不服。近年來,隨著冰箱的普及,冰箱中儲存過久的食物被食用后,也可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當懷疑自己存在腸道菌群失調且癥狀嚴重時,應及時就醫,通常看消化內科。醫生會為患者做一些檢查。例如,糞便檢查包括便常規、隱血、涂片查細菌及真菌、大便培養分析菌群類型及數量等。血液檢查包括血常規、電解質、肝腎功能等。內鏡檢查包括胃鏡、結腸鏡,必要時可行膠囊內鏡,直接觀察消化道情況,對于腸道菌群失調有重要的診斷價值。用內鏡做活檢并吸收腸液進行培養,可明確腸道菌群類型及分布。
如何讓菌群重回平衡
一旦發生腸道菌群失調,該如何正確干預和治療呢?
一般治療?首先,消除誘因,調整抗菌藥物、免疫制劑的使用,合理安排腫瘤放化療等。其次,適當補充水分,同時確保電解質的攝入,及時糾正腹瀉引起的水和電解質紊亂,保持身體的酸堿平衡。再次,對于營養不良的患者,應積極補充營養,保證糖分、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攝入。最后,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可增強腸道黏膜的局部屏障功能,防止細菌移位。
藥物治療?由于個體差異,不存在最好、最快、最有效的用藥方案。醫生會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一般常用的藥物包括以下兩類。
⒈止瀉藥:蒙脫石散等可收斂水分,保護胃腸黏膜;地芬諾酯、洛哌丁胺可以減少腸蠕動;生長抑素等可以抑制腸道黏膜的過度分泌。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⒉微生態制劑:可與致病菌爭奪腸黏膜的黏附點,參與構建防衛屏障,抑制致病菌的繁殖與生長,進而調控腸道菌群的平衡,且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微生態制劑包括益生元和益生菌。益生元可以促進有益菌的生長,但不促進致病菌和有害菌的生長。益生元包括低聚果糖及某些螺旋藻類。益生菌是可以定植在腸道內的一類有益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雙歧桿菌等。
治療原發病?積極治療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等引起菌群失調的疾病。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根據菌群分析及抗菌藥物敏感試驗,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可以減少或避免因濫用抗菌藥物所致的腸道菌群失調。
中醫治療?中醫治療對調整菌群失調也有幫助。
日常生活管理?按時按量用餐,不暴飲暴食,不吃油膩夜宵。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紅豆、綠豆、木耳、海帶、菌類等;多吃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洋蔥、大蒜、豆類等;多吃富含果膠類的食物,如蘋果、山楂、香蕉等,能為腸道有益菌提供能量,同時抑制致病菌生長。起居規律,減輕精神壓力,不熬夜。戒煙禁酒,少喝咖啡和濃茶。充足飲水。積極鍛煉。
作者:武漢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徐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