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團隊在英國《生物醫學中心 – 醫藥》雜志上發表的研究,對 8098 名中老年人進行了長期隨訪。結果顯示,感官功能的好壞與全身健康狀況密切相關。與聽力水平極差的人群相比,聽力功能一般至優秀的人,后續患心臟病、卒中、糖尿病/高血糖、肝病、腎病、慢性肺病、記憶相關疾病和共病的風險顯著降低 7% – 72%。而遠視水平一般至優秀的人群,發病風險降幅更為突出,可達 16% – 90%。這充分表明,中老年人的聽力、視力等感官功能,不僅是自身感知能力的體現,更是評估心臟病、代謝性疾病及神經相關疾病發病風險的重要參考指標。
感官功能涵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其變化能夠直接反映機體是否正常。許多因耳鼻問題前來就診的患者,病因并非器官本身,而是隱藏在深處的神經問題。
感官退化成為疾病“預警信號”的三大核心機制。其一,神經通路共享。視、聽、嗅等感覺依賴于外周神經末梢與中樞神經的連接,神經退行性病變會首先影響感官功能。其二,微血管更敏感。視網膜、耳蝸等器官分布著全身最細小、脆弱的微血管,這些血管對血壓、血糖波動極為敏感,可直接反映全身血管的健康狀態。其三,代謝與炎癥影響。糖尿病等疾病帶來的炎癥和有害代謝產物,會直接損傷敏感的感官細胞。
臨床中,這類關聯案例屢見不鮮。一位 55 歲的李女士,她出現味覺減退、口味變重的情況,同時伴有口干、體重下降、多尿等癥狀,最終被查出患有 2 型糖尿病。一位 70 歲的老人,因聽力差而不愿社交,還經常忘事,后續被確診為早期認知障礙。
雖然每種感官功能都與全身健康存在關聯,但由于不同感官的生理特性以及與人體器官、系統的連接存在差異,它們在預警疾病時各有側重。
視力模糊、視物變形、視野缺損、夜間視力下降,或是眼前突然出現黑點、閃光等情況,除了可能是老花眼、用眼過度的表現外,更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信號。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能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的血管。高血壓會導致眼底動脈硬化、變窄或者喪失彈性,糖尿病可引發視網膜病變,使血管滲漏、出血,而視網膜靜脈阻塞(即“眼中風”)則與腦卒中風險密切相關。
聽不清門鈴、電話鈴聲等高頻段聲音,在嘈雜環境中需要頻繁調高對話音量,這些聽覺相關的變化可能與認知障礙有關。有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者患認知障礙的概率是正常聽力者的 7 – 8 倍。聽覺是大腦重要的信號來源,即使在睡眠中也在持續工作,維持大腦活躍度。若聽覺下降,大腦細胞會因得不到足夠的外界信息刺激而加速衰退,進而誘發或加重認知功能障礙。
聞不到食物香味、難以辨別不同氣味,甚至把一種氣味錯認成另一種,若排除鼻炎、鼻息肉、病毒感染等因素,就需要警惕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老年群體尤其要注意。超過 9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現運動癥狀前,會存在嗅覺功能下降或喪失的情況,有些患者甚至在沒有任何震顫、運動障礙、僵硬表現時,嗅覺就已經下降。這是因為帕金森病相關的異常蛋白(如α – 突觸核蛋白)會早期沉積在負責嗅覺的腦區,破壞嗅覺神經通路,同時外周嗅黏膜細胞也會出現早期病變,雙重作用下導致嗅覺提前退化。
對酸甜苦咸等基本味覺的靈敏度下降,覺得食物“沒味道”,或口中出現異常金屬味、苦味,可能是代謝性疾病的預警??谇粏栴}(如干燥綜合征引發的口腔異常)、營養失衡(如維生素 B12 缺乏)、藥物副作用(如化療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均會影響味覺,但更需關注是否存在代謝異常。例如,腎衰竭時,體內尿素等毒素無法排出,會讓口腔出現金屬味。
手腳出現麻木、刺痛、燒灼感,像戴了“手套”“襪套”一樣感覺遲鈍,對冷熱、疼痛不敏感,這是觸覺異常的典型表現,常與周圍神經病相關。糖尿病是最常見的誘因,超過 10 年病程的糖尿病患者,手足神經末梢因血管病變和代謝異常受損,大多會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盡管長期飲酒、接觸重金屬、神經受壓也會導致感覺異常,但糖尿病相關神經血管變化影響更大,若不及時干預可能發展為糖尿病足,嚴重時需截肢。
健康的五感狀態表現為:視物清晰、視野完整,無色覺異常,無頻繁眼干、眼痛;在安靜或適度嘈雜環境中能清晰交流,可聽到日常環境音;能準確辨別花香、肥皂香、咖啡香等常見氣味,無嗅覺倒錯;可清晰分辨酸甜苦咸,食欲良好,口腔無異味;皮膚感覺靈敏,能感知輕微冷熱、觸壓和疼痛。
為了保持感官健康,專家給出了以下四點建議:
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是損傷感官神經和血管的“主要元兇”,控制好這些基礎病是保護五感的關鍵。慢病患者要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遵醫囑服藥,避免擅自停藥或調整劑量。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減少微血管病變風險,從源頭降低視網膜、周圍神經病變概率,進而保護視覺和觸覺。
呵護感官要從整體健康入手。推薦采用低鹽低脂、多蔬菜的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適量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堅果,補充鋅含量高的牡蠣等,助力神經和血管健康,同時避免攝入過多高鹽食物降低味覺靈敏度。另外,堅持規律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促進血液循環,為感官細胞提供充足營養。
要做好針對性防護:遠離噪音環境,必要時佩戴防噪耳塞,以免長期噪音損傷聽力;在戶外戴太陽鏡,防止紫外線傷眼;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等耳毒性藥物,用藥前咨詢醫生。社交和認知鍛煉也不能少,多參與社區聚會、興趣小組等活動,能給大腦更多感覺刺激,對抗聽力下降帶來的社交孤立;平時多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能,可維持大腦活躍度,延緩認知和感官退化。
每年常規體檢增加眼底檢查、聽力測試,糖尿病患者需額外進行視網膜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專項篩查(如足部觸覺測試)。中老年人可在家自測感官功能:用香皂、咖啡等測嗅覺,嘗少量糖水、鹽水測味覺,用不同溫度的水測試手腳觸覺。老年人一旦確診中度聽力下降,要及時佩戴助聽器,早期干預能減少聽力下降對社交和認知的影響,避免惡性循環。若發現感官異常持續加重,如聽力下降越來越明顯、嗅覺突然失靈、手腳麻木范圍擴大,需及時就醫,排查神經系統、代謝系統疾病,找到根源并干預。
中老年人的感官退化絕非小事,它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重要健康信號。關注感官變化,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措施,對于維護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感官功能與慢病風險的緊密關聯
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團隊在英國《生物醫學中心 – 醫藥》雜志上發表的研究,為這一觀點提供了有力證據。該研究對 8098 名中老年人進行了長期隨訪,結果顯示,感官功能的好壞與全身健康狀況密切相關。
與聽力水平極差的人群相比,聽力功能處于一般至優秀水平的人,后續患心臟病、卒中、糖尿病/高血糖、肝病、腎病、慢性肺病、記憶相關疾病以及共病的風險顯著降低,降幅在 7%至 72%之間。而遠視水平處于一般至優秀的人群,發病風險降幅更為突出,達到 16%至 90%。這充分表明,中老年人的聽力、視力等感官功能,不僅僅是自身感知能力的體現,更是評估心臟病、代謝性疾病及神經相關疾病發病風險的重要參考指標。
感官功能涵蓋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其變化能夠直接反映機體是否正常。許多前來就診的耳鼻問題患者,其病根并非在耳鼻器官本身,而是隱藏著更深層的神經問題。
感官退化成為疾病“預警信號”的三大核心機制。其一,神經通路共享。視、聽、嗅等感覺依賴于外周神經末梢與中樞神經的連接,神經退行性病變會首先影響感官功能。其二,微血管更敏感。視網膜、耳蝸等器官分布著全身最細小、脆弱的微血管,這些血管對血壓、血糖波動極為敏感,能夠直接反映全身血管的健康狀態。其三,代謝與炎癥影響。糖尿病等疾病帶來的炎癥和有害代謝產物,會直接損傷敏感的感官細胞。
在臨床中,這類關聯案例屢見不鮮。一位 55 歲的李女士的案例,她味覺減退、口味變重,還伴有口干、體重下降、多尿等癥狀,最終被查出患有 2 型糖尿病。宋海濤也遇到過一位 70 歲的老人,因聽力差而不愿社交,還經常忘事,后續被確診為早期認知障礙。
五感退化各藏風險
雖然每種感官功能都可能與全身健康存在關聯,但由于不同感官的生理特性以及與人體器官、系統的連接存在差異,它們在預警疾病時各有側重。
視覺:透視心腦血管健康
視力模糊、視物變形、視野缺損、夜間視力下降,或是眼前突然出現黑點、閃光等情況,除了可能是老花眼、用眼過度的表現外,更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信號。眼底血管是全身唯一能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的血管。高血壓會導致眼底動脈硬化、變窄或者喪失彈性,糖尿病可引發視網膜病變,使血管滲漏、出血,而視網膜靜脈阻塞(即“眼中風”)則與腦卒中風險密切相關。
聽覺:預警認知系統障礙
聽不清門鈴、電話鈴聲等高頻段聲音,在嘈雜環境中需要頻繁調高對話音量,這些聽覺相關的變化可能與認知障礙相關。有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者患認知障礙的概率是正常聽力者的 7 – 8 倍。聽覺是大腦重要的信號來源,即使在睡眠中也在持續工作,維持大腦活躍度。若聽覺下降,大腦細胞會因得不到足夠的外界信息刺激而加速衰退,進而誘發或加重認知功能障礙。
嗅覺:關聯神經退行病變
聞不到食物香味、難以辨別不同氣味,甚至把一種氣味錯認成另一種,若排除鼻炎、鼻息肉、病毒感染等因素,就需要警惕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老年群體尤其要注意。超過 9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現運動癥狀前,會存在嗅覺功能下降或喪失的情況,有些患者甚至在沒有任何震顫、運動障礙、僵硬表現時,嗅覺就已經下降。這是因為帕金森病相關的異常蛋白(如α – 突觸核蛋白)會早期沉積在負責嗅覺的腦區,破壞嗅覺神經通路,同時外周嗅黏膜細胞也會出現早期病變,雙重作用下導致嗅覺提前退化。
味覺:提示身體代謝異常
對酸甜苦咸等基本味覺的靈敏度下降,覺得食物“沒味道”,或口中出現異常金屬味、苦味,可能是代謝性疾病的預警。口腔問題(如干燥綜合征引發的口腔異常)、營養失衡(如維生素 B12 缺乏)、藥物副作用(如化療藥帶來的不良反應)均會影響味覺,但更需關注是否存在代謝異常。例如,腎衰竭時,體內尿素等毒素無法排出,會讓口腔出現金屬味。
觸覺:傳遞周圍神經信號
手腳出現麻木、刺痛、燒灼感,像戴了“手套”“襪套”一樣感覺遲鈍,對冷熱、疼痛不敏感,這是觸覺異常的典型表現,常與周圍神經病相關。糖尿病是最常見的誘因,超過 10 年病程的糖尿病患者,手足神經末梢因血管病變和代謝異常受損,大多會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盡管長期飲酒、接觸重金屬、神經受壓也會導致感覺異常,但糖尿病相關神經血管變化影響更大,若不及時干預可能發展為糖尿病足,嚴重時需截肢。
四點保持感官健康
健康的五感狀態表現為:視物清晰、視野完整,無色覺異常,無頻繁眼干、眼痛;在安靜或適度嘈雜環境中能清晰交流,可聽到日常環境音;能準確辨別花香、肥皂香、咖啡香等常見氣味,無嗅覺倒錯;可清晰分辨酸甜苦咸,食欲良好,口腔無異味;皮膚感覺靈敏,能感知輕微冷熱、觸壓和疼痛。
為了保持感官健康,專家給出了以下建議:
管好基礎疾病
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是損傷感官神經和血管的“主要元兇”,控制好這些基礎病是保護五感的關鍵。孫永安建議,慢病患者要定期監測血壓、血糖、血脂等指標,遵醫囑服藥,避免擅自停藥或調整劑量。例如,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減少微血管病變風險,從源頭降低視網膜、周圍神經病變概率,進而保護視覺和觸覺。
保障整體健康
呵護感官要從整體健康入手。推薦采用低鹽低脂、多蔬菜的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適量多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堅果,補充鋅含量高的牡蠣等,有助于神經和血管健康,同時避免攝入過多高鹽食物降低味覺靈敏度。另外,堅持規律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促進血液循環,為感官細胞提供充足營養。
加強專項防護
要做好針對性防護:遠離噪音環境,必要時佩戴防噪耳塞,以免長期噪音損傷聽力;在戶外戴太陽鏡,防止紫外線傷眼;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等耳毒性藥物,用藥前咨詢醫生。社交和認知鍛煉也不能少,多參與社區聚會、興趣小組等活動,能給大腦更多感覺刺激,對抗聽力下降帶來的社交孤立;平時多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能,可維持大腦活躍度,延緩認知和感官退化。
定期進行篩查
每年常規體檢增加眼底檢查、聽力測試,糖尿病患者需額外進行視網膜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專項篩查(如足部觸覺測試)。中老年人可在家自測感官功能:用香皂、咖啡等測嗅覺,嘗少量糖水、鹽水測味覺,用不同溫度的水測試手腳觸覺。宋海濤提醒,老年人一旦確診中度聽力下降,要及時佩戴助聽器,早期干預能減少聽力下降對社交和認知的影響,避免惡性循環。若發現感官異常持續加重,如聽力下降越來越明顯、嗅覺突然失靈、手腳麻木范圍擴大,需及時就醫,排查神經系統、代謝系統疾病,找到根源并干預。
中老年人的感官退化不容小覷,它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報。通過了解感官功能與慢病風險的關聯、認識五感退化隱藏的風險以及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我們可以更好地呵護自己的健康,讓晚年生活更加美好。
]]>低炎飲食能延壽
近日,天津醫科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飲食的炎癥水平與多重疾病的發病風險相關。研究人員選取了“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庫中10萬余名未患慢病,且至少接受過一次24小時飲食評估的參與者數據,中位隨訪10年以追蹤59種慢病的發病情況。
為評估飲食對慢病的影響,研究人員將50種食物分為抗炎、促炎兩類,比如酸奶、全麥面包、水果、魚和海產品、新鮮蔬菜、堅果和種子、咖啡(非速溶)、高纖維麥片等,歸類為抗炎食物;紅肉、人工甜味劑、高糖飲料、黃油、加工肉制品、速溶咖啡、冰淇淋、奶油和乳制品甜點等,均屬于促炎食物。根據這些食物在飲食中的占比,飲食被劃分為低炎、中炎、高炎。結果發現,堅持低炎飲食的人未患慢病的比例更高,患多重慢病的風險降低了16%,且進展速度更慢;無慢性病、無多重疾病的生存時間分別延長0.81、0.47年,尤其是60歲以上人群。高炎飲食與多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關,更易使人同時患三四種慢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中山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主任蔣卓勤告訴記者,身體炎癥的“炎”與抗炎飲食的“炎”是兩個概念。病毒等病原體“入侵”,體內細胞衰老、死亡產生的促炎因子,以及高血糖等,均可誘發炎癥,激活免疫系統。如果這些炎癥長期存在,免疫“應戰”疲勞,造成功能下降,組織、器官便可能發生病變,出現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糖尿病、腫瘤等多重疾病。而食物的“炎”歸因于成分,比如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有抗炎效果,攝入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身體的炎癥。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崔慎梅表示,以往,臨床多關注空氣污染、高溫、藥物、精神壓力、久坐少動、煙草等方面對機體炎癥的影響,較少涉及飲食,這項新研究對大眾通過飲食預防慢病有一定參考價值。
吃錯食物,身體默默發炎
人類的食物譜十分復雜,不同食物不僅有促炎、抗炎之分,“功力”也分高下,飲食抗炎的前提是選對食物。如以每日推薦攝入量為單位,抗炎食物能壘出一座“金字塔”。
塔基:新鮮蔬果。新研究中,水果、新鮮蔬菜屬于抗炎食物,這類食物的每日推薦攝入量也是最大的,即“一斤蔬半斤果”,它們構成了“抗炎食物金字塔”的塔基。新鮮蔬果不僅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還有多酚類、黃酮類、兒茶酚等抗氧化物質,可抑制炎癥介質產生,降低機體炎癥反應。《美國醫學會雜志》子刊近日發表的研究發現,藍莓、草莓、桑葚等富含黃酮類物質的水果,可降低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癡呆的風險。
倒數第二層:五谷雜糧。五谷雜糧位于倒數第二層,比如谷物、糙米、薯類,每日推薦攝入量為200~300克谷類、50~100克薯類,其中的碳水化合物是機體最大的能量來源。五谷雜糧含有獨特的活性成分,比如膳食纖維(β葡聚糖、抗性淀粉)可在腸道微生物作用下生成短鏈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還可改善腸道內環境,降低炎癥水平;多酚類、植物甾醇也有助抑制慢性低度炎癥。新研究也肯定了全麥面包、全麥谷物、高纖維麥片等“原生態”食物的抗炎效果。
有些碳水來源幾乎只提供熱量,比如精米白面經過度加工,膳食纖維損失嚴重;甜點、高糖飲料等精致碳水,含糖量高,會加重炎癥反應,增加肥胖、慢病風險。
倒數第三層:各類“蛋白”。蛋白質的推薦攝入量更少,本身也有微弱的促炎作用,位于倒數第三層,動物性食物每日吃120~200克就夠了。但蛋白質來源不同,抗炎效果也有優劣之分。比如,加工肉制品是典型的高促炎食物,含有亞硝基化合物、多環芳烴類等有害物質,促炎作用明顯,最好不吃;紅肉中的飽和脂肪酸較多,也易誘發炎癥,但其營養價值高,可以少吃一些。相對而言,禽類、雞蛋等蛋類、低脂奶制品是低炎的蛋白來源,而魚類和海產品不僅富含優質蛋白,同時含有歐米伽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此外,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漿),雖是植物蛋白,但營養媲美牛肉等紅肉,且脂肪低、富含大豆異黃酮等成分,抗炎作用更勝一籌。
塔尖:優質脂肪。研究中,堅果和種子也是抗炎食物,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膳食纖維等抗炎成分,但并非所有“種子”都抗炎。在我國居民飲食中,脂肪的最主要來源是烹調油,但常用的葵花籽油、花生油、玉米油含有較多歐米伽6脂肪酸,攝入過多可誘導人體產生促炎物質,建議適量吃或與橄欖油、亞麻籽油換著吃,且每天不超過25~30克。堅果熱量較高,每周攝入70克左右(相當于每天10克左右)就夠了,相當于10個榛子、七八個巴旦木/開心果、兩三個山核桃/碧根果,或兩礦泉水瓶蓋的黑芝麻/奇亞籽。
給一日三餐“消炎”
崔慎梅表示,以我國居民的飲食習慣、常見食材為基礎,參考抗炎食物的“金字塔”,一日三餐便可搭配出“消炎菜單”。
每日主食要混搭。我國飲食偏重碳水,但以精米白面偏多,比如早餐只吃包子配粥、燒餅加餛飩。最好從早餐開始為主食“消炎”,將每餐或每日主食中的1/3換成粗糧,如玉米、糙米、紅薯、高粱。
蔬菜湊成“彩虹”。我國居民總體蔬菜量攝入不足,且烹制以油加熱為主,建議早餐就開始吃蔬菜,午餐做到顏色豐富、種類越多越好,湊齊“彩虹色”,這是抗炎飲食的精髓,比如西紅柿的紅代表番茄紅素,胡蘿卜等橙黃色蔬菜含有β胡蘿卜素,綠葉菜中葉綠素、葉黃素含量高;紫甘藍的紫是花青素產生的,都能抗炎抗氧化。
蛋白看幾條腿。選優質蛋白時,有個簡單的判斷方法——腿越少的越健康,比如,沒腿的魚(魚肉)比兩條腿的雞鴨(禽肉)好,兩條腿的比四條腿的牛羊豬(畜肉)好。
三餐可在滿足上述原則的基礎上自行搭配,總體把握“每餐都有主食、肉、蔬菜”的標準。舉兩個例子,早餐可以吃饅頭、焯西蘭花、煮雞蛋、一杯牛奶,午餐吃二米飯、番茄燉牛肉/雜蔬炒雞丁、清炒茼蒿,晚餐吃雜糧飯、炒蝦仁/清蒸魚、清炒菠菜;或者早餐吃燕麥粥、芹菜炒肉,午餐吃米飯、青紅椒炒牛肉、清炒菠菜,晚餐吃玉米、炒油菜、白菜燉豆腐,兩餐間記得吃點堅果或水果。
烹飪不對變促炎。崔慎梅提醒,烹調方法不對,抗炎食物也會變成促炎食物。以水果舉例,新鮮水果的抗炎效果最佳,蒸、燉后營養成分被破壞,抗炎屬性也會下降,一旦榨成汁,膳食纖維被打碎,其中的果糖等糖分變為游離糖,相當于一杯高糖飲料,反而會促炎。
崔慎梅指出,總體而言,蒸、煮、燉是較好的烹飪方式,少用或不用煎炸、燒烤,炒菜也要少油少鹽,且加工時間不要太長,以免溫度過高,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發生氧化,產生苯并芘、雜環胺等有害物質,不僅促炎,還有明確致癌性。如今,不少家庭喜歡用空氣炸鍋代替油炸,雖然油少了,但溫度依然很高,會產生丙烯酰胺、多環芳烴等有害物質,也有促炎效果,還是少用為好。
偶爾放縱無傷大雅。每逢節假日,中國人難免會安排一頓“大餐”,比如燒烤、紅油火鍋,大多是促炎的,但偶爾吃一次不影響健康,控制好量和頻率即可。若想降低“大餐”的炎癥反應,不妨搭配些抗炎食物,通過增加飽腹感減少促炎食物的攝入,比如餐前吃一根黃瓜、一個西紅柿或蘋果,吃燒烤時多吃些紫蘇葉、生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