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生活品質有了更高追求,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重視。與老一代人“囤東西”不同,今天的年輕人更愿意“囤健康”,也更舍得在健康上花錢。他們關注養生,并非為了“治已病”,而是為了“治未病”;他們熱衷養生,并非為了“延年益壽”,而是為了“改善狀態”。他們深信,沒有健康,一切泡湯。與其被動地等待身體報警,不如主動地關注身心健康。他們既追捧互聯網時代的“輕養生”,也崇尚中醫經典里的“老方子”。這表明,年輕人的健康消費觀念正經歷著深刻嬗變,從“被動消費”轉向“主動消費”,從“選擇消費”轉向“剛性消費”。
最近,商務部等12部門印發的《促進健康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培育和發展健康消費領域新質生產力,提升健康商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打造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更好滿足人民健康消費需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到2030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16萬億元。據調查,當今年輕人的健康困擾主要集中在皮膚、頭發、情緒、睡眠、身材、視力等方面。可以預見,“Z世代”將逐漸成為健康消費增長的主導力量,健康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雖然健康消費是年輕人的“剛需”,但并不意味著他們饑不擇食、盲目花錢。智能化、便捷化、個性化、時尚化,正成為年輕人健康消費新趨勢,這也是引領健康消費的“流量密碼”。誰能讀懂年輕人的心、準確把握未被滿足的消費需求,誰就能贏得無限商機,實現供給與需求的雙向奔赴、同頻共振。
科技助力,讓健康消費更人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智能健康產品受到年輕人青睞。例如,一款智能健康預警手表,不僅可以持續監測心率、血壓、血氧等關鍵指標,還能提前發現潛在的健康風險,并及時發出預警,從而有效降低突發疾病帶來的危害。從微型化、可穿戴、多參數生命指標的監測與傳輸,到智能化膳食、運動、心理調適全天候警示與指導,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將健康管理從“奢侈品”變為“必需品”,豐富著年輕人的健康生活體驗。
文化賦能,讓健康消費更時尚。傳統醫藥與滋補飲食“牽手”,賦予健康產品深厚的文化內涵,催生了大量的草本咖啡店、中式養生茶飲店、養生面包店以及各種健康生活館。例如,阿膠奶茶、酸梅湯成為新晉“頂流飲品”,紅豆薏米飲、玉米須茶等植物飲料風靡一時,石斛、人參、肉桂、羅漢果等“中藥+咖啡”混搭組合備受追捧,紅棗枸杞水、山楂陳皮水等“養生水”銷量猛增,中藥面包、中藥冰淇淋等休閑食品大放異彩……這些融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口味的國貨“潮品”,快速切入年輕人的養生賽道,滿足了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服務創新,讓健康消費更便捷。健康服務供給提質增效,有力地釋放了年輕人健康消費潛能。以健身行業為例,傳統的健身消費以健身房為主,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很多年輕人下班后沒有時間和精力前往健身房鍛煉。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普及應用,健康服務業通過打造健身新模式,推出一批嶄新的應用場景。例如,健身房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年輕人在家中便可沉浸式體驗和互動,獲得逼近真實健身場景的鍛煉效果,使健康服務更加高效、快捷、便利。
健康無價,投資健康就是投資未來。健康并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生活中千萬次選擇的累積結果。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培育健康消費新動能,為百姓提供更加豐富的健康生活方式選擇,必將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生動注腳。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白劍峰)
]]>所謂有效健康消費,主要指消費者進行健康消費后,能夠得到較為良好的健康效果。比如,有人花不少錢買了一屋子保健品,卻因為“貨”不對癥,根本沒能起到任何保健效果,這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資源來說,都屬于極大的浪費。
經濟發展使老百姓手頭的富余資金多了,他們愿意主動把消費投向保健養生,無疑說明了整個社會健康意識的進步。《2020年中國家庭醫療健康服務消費白皮書》發布的數據顯示,盡管到醫院就醫和購買藥品依舊是家庭健康的頭號開銷,但其所占比重正逐漸降低,只有接近六成,而購買營養品保健品、體檢、制定飲食運動健康計劃、參加健康課程、進行醫療咨詢等“無病”時的健康服務,正在家庭健康消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具體到消費金額上,平均每個家庭的花費水平已超過5000元。
但在欣喜于人們健康意識提高的同時,也要看到因此產生的新問題。老百姓購買的健康相關產品,是否真能轉化為與所付金額等值的健康回報?這就涉及到了健康產品的正確選擇和使用,它與公眾的健康素養水平直接相關。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19.17%,比2018年提升了2.11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24.81%,農村居民為15.67%。由此不難發現,盡管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在逐年提高,其數值依舊不容樂觀。于是,生活中我們常會見到這樣的事:相當多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老年人,把養生等同于服用保健品,將保健品認作延緩衰老、祛病強身的“神藥”,大量購買,隨意服用,結果就是大把的錢花出去了,追求的健康效果卻一個都沒實現,甚至“惹”病上身。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隨著健康中國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建設的大力推進,以及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劇的需要,一系列扶持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緊密出臺,健康市場將加速激活。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提升有效健康消費水平,就變得日益迫切。除繼續在提升健康素養上下功夫外,更應引導公眾在健康消費時從健康管理端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向。同時,相關部門要做好健康消費市場的規范工作,爭取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合格、有效的產品。
]]>所謂有效健康消費,主要指消費者進行健康消費后,能夠得到較為良好的健康效果。比如,有人花不少錢買了一屋子保健品,卻因為“貨”不對癥,根本沒能起到任何保健效果,這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資源來說,都屬于極大的浪費。
經濟發展使老百姓手頭的富余資金多了,他們愿意主動把消費投向保健養生,無疑說明了整個社會健康意識的進步。《2020年中國家庭醫療健康服務消費白皮書》發布的數據顯示,盡管到醫院就醫和購買藥品依舊是家庭健康的頭號開銷,但其所占比重正逐漸降低,只有接近六成,而購買營養品保健品、體檢、制定飲食運動健康計劃、參加健康課程、進行醫療咨詢等“無病”時的健康服務,正在家庭健康消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具體到消費金額上,平均每個家庭的花費水平已超過5000元。
但在欣喜于人們健康意識提高的同時,也要看到因此產生的新問題。老百姓購買的健康相關產品,是否真能轉化為與所付金額等值的健康回報?這就涉及到了健康產品的正確選擇和使用,它與公眾的健康素養水平直接相關。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達到19.17%,比2018年提升了2.11個百分點,其中城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為24.81%,農村居民為15.67%。由此不難發現,盡管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在逐年提高,其數值依舊不容樂觀。于是,生活中我們常會見到這樣的事:相當多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中老年人,把養生等同于服用保健品,將保健品認作延緩衰老、祛病強身的“神藥”,大量購買,隨意服用,結果就是大把的錢花出去了,追求的健康效果卻一個都沒實現,甚至“惹”病上身。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隨著健康中國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健康中國建設的大力推進,以及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劇的需要,一系列扶持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政策緊密出臺,健康市場將加速激活。在此大背景下,如何提升有效健康消費水平,就變得日益迫切。除繼續在提升健康素養上下功夫外,更應引導公眾在健康消費時從健康管理端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向。同時,相關部門要做好健康消費市場的規范工作,爭取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合格、有效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