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科學家在《npj代謝健康與疾病》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無疑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他們通過精心設計的小鼠實驗,對比了不同飲食結構對小鼠壽命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適度蛋白質搭配適量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結構,最能延長小鼠的壽命,同時還能有效延緩神經退化癥狀的出現,比如記憶力減退、運動協調能力下降等。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蛋白低碳水飲食組的小鼠壽命明顯縮短,按照人類壽命的換算,相當于減少了6 – 12年。值得一提的是,蛋白質攝入過少同樣對健康不利,會導致營養不良和身體機能衰退等問題。
深入探究其內在機制,我們發現長期高蛋白飲食會讓身體持續處于一種“過度代謝”的緊張狀態。這就好比讓肝臟長期處于高強度、高負荷的“996”工作模式,肝臟長期得不到休息和恢復,最終極有可能引發肝臟損傷、脂肪代謝異常,甚至導致肝纖維化等嚴重后果。更為嚴峻的是,高蛋白飲食會優先“關閉”那些負責維持細胞正常功能的長壽基因,促使細胞提前進入衰老狀態。與此同時,蛋白質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代謝廢物,這些廢物如果長期在體內堆積,就可能引發慢性炎癥,進一步加速身體的衰老進程。可以說,高蛋白低碳水飲食就像給身體這臺精密的機器持續猛踩油門,短期內或許能提高代謝率,讓身體運轉得更快,但從長遠來看,無異于讓重要器官在過度勞累中走向衰竭。
既然“高蛋白低碳水”飲食存在如此多的弊端,那么什么樣的飲食結構才是科學合理的呢?首先,蛋白質的攝入要適量。對于普通成年人而言,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入0.8 – 1.2克蛋白質就能滿足日常的營養需求。以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每天攝入48 – 72克蛋白質就足夠了。優質的蛋白質來源豐富多樣,像雞蛋、瘦肉、豆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其次,碳水化合物不能完全被摒棄,關鍵在于選擇優質的碳水化合物。全谷物、薯類和雜豆類富含膳食纖維和多種營養素,是碳水化合物的理想來源,而精制糖和甜食則應該盡量避免食用。此外,健康脂肪的攝入也不容忽視。橄欖油、堅果和深海魚類中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對維持身體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則應該遠離。
真正的科學減重應該遵循三大原則。第一,要保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合理配比,每一餐都應包含這三類營養素,確保身體能夠獲得全面、均衡的營養。第二,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入,而不是單純地限制某一類營養素的攝取。因為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各種營養素的協同作用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單純限制某一種營養素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其他問題。第三,要配合適量的運動。僅靠飲食調整很難長期維持理想的代謝狀態,通過運動可以增強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從而更好地實現減重和保持健康的目標。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建議適用于一般健康人群,如果存在特殊的健康狀況,如患有某些疾病或處于特殊的生理階段,仍需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制定個性化的飲食和運動方案。
在追求健康和理想身材的道路上,我們不能盲目跟風,被一些看似誘人的飲食方法所迷惑。只有遵循科學的原則,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實現健康減重,擁抱美好的生活。
]]>膳食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在眾多不利于健康的膳食習慣(如低全谷類膳食、低水果膳食、低蔬菜膳食)中,導致我國居民壽命損失的首位膳食危險因素就是高鈉(鹽)膳食。
近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其官方公眾號發表文章,指出減“鹽”其實就是減“鈉”,過量攝入鈉而導致人體內鈉、鉀比例失調已被證明是引發高血壓、心腦血管硬化的重要誘因之一。
我國居民的膳食普遍鈉、鉀比例失調
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特點是高鈉低鉀,鈉鉀比甚至高達5,遠遠超出自然食物或非加工食物中0.1的鈉鉀比,也超出了正常的人體排鈉能力,由此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腦血管、腎臟疾病的風險。
現代飲食中,鈉的來源主要分為三類,包括天然食物:大多數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鈉;烹調所用的調味品:除了食鹽,生抽、蠔油、味精等都含有較多的鈉;加工食品,如熟食肉類、腌制食品等,含鈉量較高。
北京疾控中心提醒,大家在購買預包裝食品時,要學會閱讀營養成分表,營養標簽上的鈉(Na)就表示含鹽量的高低。含鹽量可以用以下方法來計算:食鹽(mg)=鈉(mg)×2.54。購買時,要注意盡可能選擇鈉鹽含量低的食品。減鈉,不妨試試低鈉鹽。
低鈉鹽以加碘食鹽為基礎,與普通鈉鹽相比,含鈉低(氯化鈉70%左右),富含鉀(氯化鉀30%左右),有助人體鈉鉀平衡,幫助降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低鈉鹽減鹽不減咸,適合中老年人和高血壓患者長期食用。
但也要注意,因為低鈉鹽含鉀的原因,不適合高鉀藥物服用者、心臟有疾病者和腎功能不全的人群使用。另外在食物的選擇上,對于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可以適當增加含鉀高的食物,用鉀的攝入來對抗鈉所引起的血壓升高和血管損傷,這類食物包括土豆、竹筍、禽肉、莧菜、油菜、香蕉、橘子等。還可以選擇一些富含鈣的食物,鈣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可抵抗鈉導致的血管損傷,牛奶、魚蝦、大豆及豆制品等均含鈣較高。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人每天攝入不超過5克的鹽。其實,我們平時常吃的食物很多都是“隱形鹽”食品,如火腿、瓜子、咸鴨蛋、榨菜、掛面、甜月餅、白切面包等,它們中有些甚至吃起來并不咸,一不注意就會攝入過量的鹽。如果鹽吃多了,身體就會發出一些信號,需要引起注意。
1.嘴干。在食用了含有大量鈉的食物后,身體會感覺鹽和水的含量失衡,大腦會發出口渴的信號,促使你多喝水。
2.反應變慢。如果長期吃太多的鹽,可能會導致脫水。人一旦脫水,就不能清晰地思考問題,常有反應變慢的表現。
3.手指變粗。如果突然發現在體重沒有任何增長的情況下,手指卻戴不進原本尺寸合適的戒指,這有可能是水潴留造成的。
4.頭痛。研究表明,與每天攝入1500毫克鈉的人相比,每天食用3500毫克鈉的成年人患頭痛的風險高出近三分之一。
5.總想排尿。喝太多的水會讓人尿意頻繁,吃了太多的鹽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果。當人體攝入過多鹽時,人體的腎臟器官只有加班加點地工作,才能把體內多余的鹽排出體外,從而導致小便增多。
總之,建立良好的膳食習慣,當從減鹽開始。
]]>一、判斷 “睡好” 的三大核心標準
這項由北京大學、陸軍軍醫大學等多機構聯合的研究,分析了 88461 名成年人的隨訪數據,拆解出睡眠 “基礎、節律、質量”3 大維度 6 項特征,與 363 種疾病風險直接相關。而生活中判斷睡眠好壞,只需關注兩個可落地的核心維度:
夜間睡眠的三個關鍵
入睡速度:成年人需少于 30 分鐘,兒童少于 20 分鐘,超時則屬于入睡困難。
睡眠連續性:夜間覺醒不超過 1 次,醒后 10-15 分鐘內可再次入眠。
時長與效率:成年人通常需 6-8 小時,兒童 9-10 小時,老年人 5-7 小時;睡眠效率(實際睡眠 / 臥床時長)達 85% 以上為合格。
白天狀態的核心體感
高質量睡眠能讓次日精力充沛,警覺性和注意力正常,沒有焦慮煩躁的情緒波動,也無乏力、肌肉酸痛等軀體不適,更不會有明顯疲勞感。哪怕夜間指標達標,白天昏沉也不算好睡眠。
二、別陷入 “睡夠 8 小時” 的誤區
不少人執著于 “8 小時睡眠”,卻發現白天依然沒精神。研究顯示,睡眠不必過分糾結時長,被忽視的 “節律” 特征同樣重要,它單獨與 83 種疾病相關,需和時長同等重視。
三類不良睡眠習慣危害最大
頻繁熬夜:肝臟等器官的修復有 “最佳窗口期”,熬夜會錯過這個時機,補覺只能彌補時長卻挽不回質量。入睡晚于 00:30,肝纖維化 / 肝硬化風險會升高 2.57 倍。
節律紊亂:突然晚睡晚起 2 小時、整天臥床不活動,會顯著增加帕金森病、2 型糖尿病風險。晝夜活動差異最小的人,老年體弱癥風險是最高人群的 3.36 倍。
假長睡眠:21.67% 自我報告 “睡超 9 小時” 的人,實際睡眠不足 6 小時。這類情況會讓缺血性心臟病風險增加 54%、抑郁癥風險增加 79%,而真正睡夠 8 小時的人則無此風險。
節律優化的兩個關鍵動作
提高相對振幅:白天充分運動,促進 5 羥色胺和多巴胺分泌,讓夜間睡眠更平穩。
保持作息一致:盡量在晚上 11 點前入睡(褪黑素分泌高峰為 23:00 – 次日 7:00),每天固定入睡和覺醒時間,幫助身體進入深度修復狀態。
三、不同人群的專屬助眠方案
改善睡眠質量需 “因人而異”,針對不同人群的痛點,可采取精準對策:
上班族:做好 “大腦關機” 儀式
開啟 “數字宵禁”:睡前 1 小時不碰電子設備,必要時開夜間模式并調暗屏幕。
建立睡眠暗示:把手機放在客廳充電,用紙質書閱讀、白噪音替代刷電子屏。
緩解睡前焦慮:記錄次日待辦事項,明確當日結束、明日任務,減少工作相關擔憂。
老年人:打造 “日夜反差” 助眠
白天主動活動:上午 9-11 點戶外快走、打太極拳 30 分鐘,適度參與下棋、廣場舞等社交活動。
調整睡眠模式:不必強求 8 小時,可午間小睡 20-30 分鐘,且下午 3 點前結束。
應對夜間覺醒:醒后 20 分鐘無睡意時,起身聽輕音樂(開小夜燈),有困意再返回床上。
慢病患者:建立 “醫睡協同” 機制
記錄睡眠日志:追蹤睡眠時長、覺醒原因、睡前飲食用藥及次日狀態,供醫生調整治療方案。
針對性改善:夜尿多者睡前 2 小時不飲水,少吃利尿食物;糖尿病患者睡前血糖低于 6.1 毫摩爾 / 升時,補充少量全麥面包或無糖牛奶;疼痛者睡前熱敷不適部位,配合冥想轉移注意力。
]]>陰陽互根:秋冬養生的核心邏輯?
傳統醫學倡導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但王茂泓教授強調,陰陽本是互根互用的整體 ——“陰為陽之基,無陰則陽無以藏;陽為陰之使,無陽則陰無以化”。冬季養藏的陽氣,需以陰精(精、血、津、液)為載體,如同珍貴火種需依托厚實火爐才能持續燃燒:爐壁(陰精)堅實,火種(陽氣)方能穩固潛藏;若陰精不足,陽氣易消散,甚至引發 “虛火上炎”。因此,立冬養生絕非一味滋陰或單純補陽,而是要在溫補陽氣、抵御寒邪的同時,滋填陰精、筑牢根基,實現二者互生互濟。?
脾腎同調:陰陽共養的關鍵抓手?
中醫認為,腎為 “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是人體陰陽的根本;脾為 “后天之本”,主運化氣血,是腎中陰陽持續充盈的物質源泉。二者相輔相成,調理需雙管齊下,具體可從三方面入手:?
1. 食療:平補溫潤,鋪好進補 “地基”?
秋冬交替時,脾胃功能尚需適應寒冷,不宜急于使用滋膩補品,應先調理脾胃、溫潤滋陰:?
晨起一碗溫熱白粥或小米粥,濡養胃氣、培補津液,助力陽氣 “先升后藏”,讓身體快速進入封藏狀態;?
日常可將核桃、黑芝麻、枸杞打粉沖泡或煮粥,性味平和、緩緩滋填腎精,暗合 “陰中求陽” 之道;?
推薦兩款陰陽雙補藥膳:?
山藥羊肉湯:羊肉溫中益氣、助陽散寒,山藥健脾固腎、滋陰潤燥,溫陽不燥、滋陰不礙胃,是立冬養生佳品;?
黑豆桂圓紅棗湯:黑豆補腎滋陰,桂圓、紅棗補心脾、益氣血,溫和滋養陰血的同時,微微生發陽氣,兼顧 “藏” 與 “養”。?
2. 按穴:激發元氣,調和陰陽平衡?
通過揉按穴位可直接激發人體陰陽自調能力,推薦兩個核心穴位:?
太溪穴:位于內踝尖與腳跟骨筋腱之間凹陷處,為腎經原穴,擅長滋陰補腎,每天睡前揉按 5 分鐘;?
關元穴:位于肚臍下 4 橫指處,是元氣關藏之所,能溫補元陽,睡前揉按 5 分鐘后,溫灸 10 分鐘,可增強溫陽固藏之效。?
3. 起居:靜養應天,守護陰平陽秘?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 “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是冬季養藏的基本準則:?
保證充足睡眠:夜晚屬陰,睡眠既是最好的滋陰方式,也是陽氣入陰潛藏的關鍵,能讓陰陽在靜息中得到滋養;?
收斂神志情緒:思慮傷脾、驚恐傷腎,冬季應避免情緒大起大落,可通過靜坐、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等方式平復心神,讓神志內藏,助力陰陽穩固潛藏。
]]>保暖
冬季寒氣當令,而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體的陽氣如同自然界的太陽,是溫暖和動力的源泉。一旦陽氣受損,不僅會感到寒冷,還會導致抵抗力下降,引發各種疾病。養生要點:1.重點防護頭頸背足。頭為諸陽之會,是人體陽氣最集中的地方,外出戴帽可以有效防止陽氣從頭部散失;頸背乃陽經之海,是人體督脈和膀胱經循行之處,最易受風寒侵襲,穿高領衣物、坎肩或披上圍巾,是保護頸背的簡單有效之法;足部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保暖能力差,中醫認為,寒從腳下起,每天用熱水泡腳,按摩腳心涌泉穴,能促進血液循環,溫煦全身。2.早晚加衣,活動減衣,衣著過厚導致出汗,會使陽氣外泄、邪氣易侵。
防病
冬季是感冒、流感、心腦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中醫認為,這多與衛氣不固有關。衛氣好比身體的“衛士”,負責抵御外邪。冬季養生核心在于增強衛氣的防御能力。養生要點:1.起居有常。保證充足的睡眠,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有利于陽氣潛藏和陰精積蓄。2.注意空氣流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避免病菌滋生。3.適度鍛煉,微汗即止。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等溫和的運動,以身體微微發熱、尚未大汗淋漓為宜。4.素有慢性病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需依據冬季病情變化、遵醫囑調整用藥,防范心腦血管疾病急癥。
溫補
民間素有“冬日進補,來年打虎”的說法,冬季人體脾胃運化功能較強,是進補的好時機,建議遵循“溫補”原則,平和地滋養身體。養生要點:1.多食溫性食物。羊肉、牛肉、雞肉、韭菜、南瓜、桂圓、核桃等性溫的食物,有助溫中助陽,散寒保暖。推薦兩個食療方,一是當歸生姜羊肉湯,能補氣養血、驅寒暖身;二是山藥粥,山藥性平,健脾益胃,可培補后天之本,適合各類人群冬季平補。2.巧用調味品。烹飪時,可適量加入生姜、大蒜、花椒、肉桂等調味品,不僅能增味,更有溫通散寒的功效。需要提醒的是,溫補并非人人適宜,體質偏熱、易上火、長口腔潰瘍、大便干結者應酌情減量。
養陰
冬季主藏,對應五臟中的“腎”。腎主藏精,是人體陰陽的根本。因此,在溫補陽氣的同時,切不可忘記養陰。正如自然界需要冰雪覆蓋以滋養大地一樣,人體也需要陰液來濡潤臟腑,制約過亢的陽氣,達到陰陽平衡。養生要點:1.多喝溫水。冬季干燥,雖不常口渴,但人體仍需要大量水分,常喝溫水能避免體內陰液虧損。2.食用滋潤之品。可適量食用芝麻、核桃、木耳、銀耳、百合、梨等滋陰潤燥的食物。推薦百合銀耳羹,有助滋陰潤肺,非常適合干燥的冬季食用,能有效緩解皮膚干燥、口干咽癢等問題。此外,也可多喝粥,能生津養胃,若在粥中加入枸杞、紅棗等,效果更佳。
以上四個冬養要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保暖是守護陽氣之根,防病是鞏固防御之墻,溫補是增添生命之火,養陰則是涵養生命之水。只有順應天時,科學調養,才能為來年的健康活力打下堅實基礎。
]]>藏什么?
藏是精準守護身體里最容易在冬天耗損的3樣東西。
藏陽氣
陽氣就像身體里的“小火爐”,冬天外界寒冷,火爐需要多“蓄熱”才能抵御寒氣。如果冬天熬夜、頻繁出門受凍,就像把火爐的火苗往外拔,來年春天容易沒力氣、怕冷。
藏精氣
精氣是身體的“儲備糧”,就像植物冬天把養分藏在根部。冬天新陳代謝慢,正是攢精氣的好時候,要是過度勞累、頻繁應酬,精氣耗光了,來年可能會沒精神、抵抗力下降。
暢情志
冬天天短夜長,人容易情緒低落、想得多。“暢情志”就是讓心態靜下來,別焦慮,不然情緒內耗會反過來耗損陽氣和精氣。
如何養?
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做好冬季養生。
起居
建議早臥晚起,夜晚十點前入睡,早晨可待日出后、氣溫回升時再起床。此舉有助于規避清晨寒氣,防止外界寒邪侵襲人體。
飲食
冬季飲食應遵循“溫補而不燥熱,滋陰而不寒涼”的原則,既要增強機體御寒能力,又要避免內火滋生,同時注意調護脾胃、促進營養吸收,為身體儲備能量。因此,建議減少冰淇淋、涼拌菜、西瓜、梨等生冷寒涼食物的攝入,若食用海鮮、螃蟹等偏寒性食材,可搭配生姜、紫蘇等溫中散寒的調料一同烹調,以平衡食性。
以下推薦3款適宜冬季食用的藥膳方。
1.羊肉蘿卜湯
材料:帶骨羊肉500克,白蘿卜1根,生姜5片,蔥段2段,白胡椒少許。
做法:羊肉焯水去除血沫,與生姜、蔥段一同燉煮1.5小時,加入切塊的白蘿卜繼續燉30分鐘,最后加鹽與白胡椒調味。
功效:羊肉可溫中暖下、補益陽氣,白蘿卜能消食化痰,二者搭配既補而不膩,又有助于身體保暖,且不易引起上火。
2.當歸黃芪燉雞
材料:老母雞半只,當歸5克,黃芪10克,紅棗4顆,枸杞子少許。
做法:雞肉焯水后,與當歸、黃芪、紅棗一同慢燉2小時,出鍋前5分鐘加入枸杞子。
功效:黃芪補氣固表,當歸養血和血,雞肉具有溫中益氣的作用。此湯適合冬季體虛乏力、面色無華者食用,可增強體質,補充能量。
3.栗子小米粥
材料:小米100克,去殼栗子8~10顆,山藥1小段。
做法:小米提前浸泡30分鐘,栗子煮熟去殼,山藥去皮切塊。將所有材料一同煮40分鐘至粥體黏稠。
功效:小米、山藥健脾益胃,栗子補腎強筋。該粥品性味平和,可作為早餐或晚餐,有助脾胃運化,亦不易造成消化負擔。
運動
冬季運動不宜追求大汗淋漓,而應以促進氣血流通為目的。可選擇八段錦、太極拳等室內柔和運動,或于天氣晴好時散步、曬太陽。每次活動20~30分鐘,以身體微微發熱為度,避免劇烈運動導致陽氣外泄。
情志調攝
冬季易出現情緒低落,建議在天氣晴朗時多曬太陽(尤其以背部為佳),有助于振奮陽氣。平時可通過閱讀、聆聽舒緩音樂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應盡量避免爭吵、減少焦慮,使心神安寧,以利體內陽氣的潛藏與養護。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吳越娣 齊國安)
]]>誤區 早點上床躺著
不少人覺得晚上睡不著,那就早點上床躺著,希望花更多時間能等到睡眠來臨。可實際上,您在床上清醒的時間越長,大腦就越容易把床和睡不著關聯在一起,反而削弱了躺床上就要睡覺的條件反射。
正確做法 應該限制臥床時間,晚上別太早躺床上,早上最好固定一個時間起床。這樣做可以積累睡眠動力,該睡的時候更容易入睡,重新建立床和睡眠的關聯性。
誤區 睡前不能看手機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電子設備屏幕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影響睡眠,所以睡前必須把手機、平板電腦全關掉。可對于失眠的人來說,往往不是由于看手機導致睡不著,而是由于睡不著才看手機。如果明明睡不著,卻只能躺在黑暗之中,只會更加焦慮、更難入睡。
正確做法 與其把手機當做“洪水猛獸”,不如更好地利用它。睡前看一個輕松的紀錄片、聽一段舒緩的播客,避免看那些刺激的短視頻,并且把屏幕調成夜間模式,控制好使用時間,這樣可以讓身心放松下來。
誤區 跟風戒掉咖啡因
提到失眠,很多人會覺得咖啡因是重要原因,馬上停止喝咖啡、茶或可樂。其實,每個人對咖啡因的敏感性不太一樣,有的人不敏感,早上喝杯咖啡,不會影響晚上睡眠;有的人很敏感,下午喝一口,晚上就會輾轉反側。
正確做法 對大多數人來說,早上喝杯咖啡不僅不會影響睡眠,還能讓您擺脫剛睡醒的迷糊勁,讓身體活躍起來,更利于維持規律的睡眠節奏。
所以,是否需要戒掉咖啡因不應該“一刀切”,如果早上喝杯咖啡或者茶不影響睡眠,就無須戒掉。
誤區 輕信高科技助眠產品
近年來,“睡眠經濟”成為健康產業的一片藍海,各種睡眠手環、智能床墊層出不窮。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這些產品上,如果用了之后睡眠沒有改善,就會很焦慮。這種過度關注睡眠、總想優化睡眠的狀態,醫學上稱為“完美睡眠主義癥”。
正確做法 實際上,睡眠和消化、血壓一樣,是身體的自主功能,我們可以通過好習慣來影響它,卻不能強迫它準時出現。因此,不要太把失眠當回事,順其自然,反而更容易入睡。
誤區 每晚要睡夠8小時
有的人認為每天都應該睡夠8小時,如果哪天沒“達標”,就會很焦慮。其實,健康的睡眠時長不是固定的,而是動態變化的。壓力大的時候可能會睡得不好,感冒發燒了可能睡得更多……這些都是正常的。
正確做法 睡眠靈活性是人類進化出的生存優勢。其實,只要白天精力足,沒有明顯的疲勞感,就算哪天少睡一點,也不用太擔心。總而言之,我們應該關注睡眠,但也別被那些助眠建議所“綁架”,更別因為偶爾失眠而焦慮。
很多時候,失眠不是因為您做得不夠好,而是因為對睡眠的認識不足,或者由于生活壓力、健康問題所影響。如果您的失眠已經持續很久,影響到正常生活,這時候就應該求助專科醫生了。
(來源:北京青年報? 劉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會上,有記者提問,“飯后百步走”的說法是否適合老年人?從中醫角度講,老年人運動養生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葛金文表示,“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本意是通過舒緩的運動,來促進老年人脾胃消化和運化水飲的功能。但并不適合所有老年人,需要因人而異。
哪些老年人適合飯后緩步慢行呢?葛金文介紹,對于那些身體素質比較好、沒有嚴重慢性病的老年人,飯后適度的活動更有益身心健康。其次是脾胃功能稍弱、容易積食腹脹的老人,平時的消化功能尚可,但吃多了一點就會感覺到腹部脹氣。這一類老年人飯后休息30分鐘左右再去散步10到15分鐘,“閑庭信步”一樣的走,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緩解飽脹感。
但是還有一部分老年人不適合飯后走的,葛金文指出,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飯后立即走路,可能導致心臟和腦部供血不足,容易引起頭暈、乏力、心絞痛或者更加嚴重的意外。所以這類老人,飯后最好是靜坐或者平躺30到60分鐘。患有胃下垂的老人,中醫辨證大多中氣不足,飯后更容易困倦,這個時候站立或行走會加重胃的下垂程度,引起腹脹。還有平時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老年人,吃了飯以后自然感到困倦,這是老年人身體的自我保護信號,應該順應它,適當休息以養氣血。如果強行散步反而會耗傷氣血,更累。飯后不應立即走路,最好先休息30分鐘左右。
對于老年人的運動養生,葛金文提出,必須遵循“不傷為本,適度為要”的原則。首先要順應自然。中醫講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于老年人氣血不足,身體調解機制不夠,所以這個規律還必須要遵守。而且這種運動要選擇在陽氣升發的早晨或下午陽氣較盛的三點到四點左右,千萬要避開陰氣較盛、天也不亮的清晨或者是夜晚,也不要在烈日當空的正午。春夏可適當增加運動量,秋冬則應趨向收斂,不要過度運動,特別不要劇烈運動,減少陽氣的消耗。其次,要量力而行,動靜結合,達到“形勞而神不倦”的境界。運動到身體微微出汗、感覺舒暢、不疲勞為宜。切忌大汗淋漓、切忌鍛煉得氣喘吁吁。因為中醫有一個觀點,“汗為心之液”,過度出汗會耗傷氣血和心陽。所以老年人的運動還是要以和緩為主。
其次要“重點鍛煉,顧護根本”。葛金文指出,老年人腰腿痛、關節不利的“根本”在于:腎精虧虛、肝腎不足、氣血衰弱,導致筋骨失養 ,不通則痛、不通則僵,所以,鍛煉的核心目標不是“練得多”,而是“練得對”,要以和為貴,以養為主,以通為要,以腎為根。可以多做一些能溫和鍛煉到腰腿肌肉的運動,太極拳、八段錦中很多動作都能鍛煉到腰腿,起到壯腰固腎的作用。
葛金文強調,老年人的運動不應只追求形體的活動,更要注重精神的調養。在運動時,可以把意念集中到動作和呼吸上來,使到全身放松,把意念集中到動作上來,會發現你的全身都是松弛的,這樣達到“形神合一”,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中醫有一句話“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老年人“護本鍛煉”可以遵循下列“三字經”:腰常搓,腎俞熱;膝常揉,筋不結;腿常抬,血自流;腹常摩,脾自強;氣常勻,意常守;緩柔穩,久見功。(來源:人民網)
]]>